陶雅,字國華,合肥人,唐末五代時期吳國將領。唐末隨淮南節度使楊行密轉戰江淮,輔佐其建立吳國,先後鎮守舒州、池州、歙州等地,治政以寬厚着稱,累升至歙州觀察使,領武昌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尉,封潯陽郡公。主政歙州,鎮守歙州二十餘年,對內討平汪武割據,對外東抗兩浙、南取江西,歷仕楊行密、楊渥、楊隆演三代國主。在歙州病逝,終年五十七歲,追封楚國公,諡號惠。
陶雅,年輕時身材魁偉,相貌清秀,本是儒家子弟,在唐末亂世中應募從軍,曾與同鄉楊行密到朔方參與防秋,後改隸諸葛爽麾下,征討沙陀有功,隨其鎮守河陽。楊行密趁亂佔據廬州,被拜為廬州刺史。陶雅此時已回到廬州,正擔任沖山指揮使,由此成為楊行密的部下,他討平鄉盜秦定、過修己有功,升任八營主將。當時,楊行密麾下將領號稱有「三十六英雄」,陶雅便位列其中。
舒州刺史高澞因遭到亂軍攻打,棄城逃回廣陵,楊行密趁機命陶雅、張訓進攻舒州,陶雅擊殺亂軍首領吳迥、李本,乘勝奪取舒州,被任命為舒州刺史。楊行密爭奪淮南道失敗,轉而南下宣歙道,將宣歙觀察使趙鍠圍困於宣州,趙鍠的哥哥趙乾之時任池州刺史,率部來援宣州。陶雅在九華山擊破趙乾之,奪取池州,被任命為池州制置使。楊行密攻殺趙鍠,據有宣州,被拜為宣歙觀察使,後稱寧國節度使。
淮南節度使孫儒自潤州大舉渡江,與楊行密爭奪宣州,最終兵敗被殺。楊行密乘勝入據廣陵,控制了淮南鎮,被唐朝拜為淮南節度使。當時,陶雅曾率騎兵在廣德大破孫儒軍前鋒,後又攻取潤州,截斷孫儒歸路,在戰後因功被拜為常州刺史,後又升任池州團練使。
楊行密命寧國節度使田頵進攻歙州,但因歙州軍民的抵抗而久攻不克。當時,各地常以武將擔任刺史,但大多都貪婪殘暴,唯有陶雅為政最為寬厚。歙州軍民皆表示若以陶雅主政歙州,便可開城投降,楊行密遂命陶雅為歙州刺史,陶雅對前刺史裴樞以禮相待,將其送歸長安。後來,陶雅又被加授為檢校司空,封潯陽郡公。
唐昭宗以李儼為江淮宣諭使,拜楊行密為東面行營都統,封吳王。楊行密由此建立吳國,平定了田頵在宣州的叛亂,陶雅統領歙州州兵,參與平叛有功,又兼任西南面招討使。當時,順義軍使汪武割據於歙州治下婺源縣,不服刺史陶雅節制,還在田頵之亂期間縱兵剽掠,陶雅有意除掉汪武,於是傳檄境內,聲稱要由婺源借路南下,攻打割據江西的鎮南節度使鍾傳。領兵進入婺源縣,在汪武前來迎謁之時,命左右將其擒殺。
割據兩浙的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因睦州刺史陳詢叛亂,遣軍圍攻睦州,陶雅奉楊行密之命,領兵援睦州,大敗浙將錢鎰、王球、顧全武等。當時,兩浙衢州刺史陳璋亦叛附吳國,陶雅遂與陳詢、陳璋合兵進取婺州,擊敗浙將錢鏢,擒獲婺州刺史沈夏。楊行密乃以陶雅為江南都招討使、歙婺衢睦觀察使,但在當年年末,楊行密病逝,其子楊渥繼位,僅稱弘農郡王。不久,陳詢棄城逃往吳國,陶雅遂趁勢入據睦州。
宣州觀察使王茂章因不為楊渥所容,棄城東奔杭州,依附於錢鏐,陶雅擔心被王茂章阻斷歸路,只得退出睦州,撤回歙州。陳璋亦由婺州退守衢州,不久又逃奔淮南,已被吳國據有的衢州、睦州、婺州皆被兩浙奪回。
楊渥在兵變中被將領張顥、徐溫架空,大權旁落。不久,朱溫篡唐稱帝,建立後梁,楊渥拒不承認後梁政權,仍沿用唐朝年號,繼續與朱溫相抗衡,卻被張顥、徐溫弒殺。當時,張顥欲自立為淮南留後,向後梁請降,但謀士嚴可求認為張顥不能得到陶雅及鎮南軍節度使劉威、宣州觀察使李遇、常州刺史李簡等重將的支持,力勸其迎立楊渥之弟楊隆演,楊隆演由此得以襲位。不久,徐溫又襲殺張顥,獨自控制了吳國軍政大權。
周本在象牙潭之戰中大破撫州刺史危全諷,乘勝再取袁州、吉州。陶雅則命兒子陶敬昭與都指揮使徐章兵出歙州,攻襲饒州、信州。信州刺史危仔倡請降,饒州刺史唐寶棄城而逃,虔州刺史盧光稠隨後亦歸附吳國,吳國由此盡取江西之地,完全控制了鎮南軍。
陶雅被改任為武昌軍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