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地劃分塵埃落定,各國依約行事,派遣官吏、調遣兵丁奔赴各自屬地。
一時間,這片飽經戰火與紛爭的大地煥發出幾分久違的生機。
新開墾的農田裏,百姓揮汗如雨,播下希望的種子。
重建的集市中,商貨漸次流通,吆喝聲此起彼伏;聯合郡縣的兵營內,士卒操練有序,鎧甲熠熠生輝。然而,在這看似蓬勃發展的表象之下,秦地依舊暗潮洶湧。
秦國舊貴族遺孤與殘軍餘部並未因聯軍的一次重擊就此沉寂。山林深處,簡易營帳錯落分佈,篝火時明時滅。
秦國舊將桓齮滿臉胡茬,目光卻依舊銳利如鷹,正對着麾下一群衣衫破舊卻氣勢不減的士兵慷慨陳詞:「諸君,我大秦橫掃六國、威震天下,豈容就此覆滅?那聯軍不過是烏合之眾,趁我大秦新敗、內憂外患才佔得一時便宜。當下雖艱難,但秦地百姓心底依舊念着大秦恩澤,只要咱們尋得良機,振臂一呼,定能奪回山河!」
眾人握拳高呼,聲震山林。
他們一邊暗中聯絡散落民間的秦軍士卒,一邊悄悄與仍心懷大秦的富戶、工匠通氣。
富戶們暗中捐出錢財、糧食,資助舊部打造兵器、購置軍備。
工匠們則憑藉精湛技藝,在隱蔽工坊里錘鍊利刃、修繕甲冑。
更有狡黠謀士,喬裝混入各國官府,刺探軍情政令,繪製城防圖,源源不斷將消息送回營地。
各國初掌秦地,推行自家律法、稅制,滿心期許能迅速站穩腳跟、收穫紅利,卻遭遇重重難題。
趙國屬地內,趙軍依照本國軍制整訓新兵,嚴苛的訓練標準與秦地兵卒往昔習慣大相徑庭,新兵們苦不堪言,時有牴觸情緒,逃兵現象屢禁不止。
推行的趙國田賦律法,未考量秦地土地肥瘦差異。
一律高額徵收,引得農戶怨聲載道,田間勞作消極怠工。
魏國區域同樣棘手,魏吏照搬本國商業稅則,對秦地本就脆弱的小商販課以重稅,集市商販紛紛罷市抗議。
水利工程規劃全然不顧秦地水系走向,盲目開渠引流,致使多地農田被淹,秋收無望。百姓們愈發懷念秦國往昔律法雖嚴卻條理明晰、契合本土的治理模式,牴觸異國新政的暗流悄然涌動。
聯軍營帳內,血盟誓約字跡未乾,各國間的猜忌卻已生根發芽。趙國憑藉軍事強勢,在聯合郡縣的官吏任免、軍事調度上多有插手,令他國心生不滿。
魏國暗中拉攏幾個小國,頻繁密會,似在謀劃制衡趙國的策略。
燕國得了燕北之地,本該安心守御北疆。
卻悄然擴充軍備,將兵鋒朝南,覬覦秦地中部平原更為富庶的郡縣。
各國使者往來間,表面談笑風生、共商發展,言辭間卻暗藏機鋒、互相試探。
一場場小型軍事演練,看似尋常練兵,實則威懾他國、展示實力。
修築城防工事,名義是保境安民,卻選址微妙,隱隱封鎖鄰國進軍要道。
聯盟上空陰霾漸聚,往昔攜手抗敵的默契蕩然無存,稍有火星,便能引爆衝突。
秦地百姓在新政衝擊下,生活愈發困窘,不滿情緒如沸水翻騰。
街頭巷尾,百姓圍聚議論時政,流言蜚語漫天:「這魏國稅吏簡直吸血蟲,買賣都做不下去咯!」「趙國兵營天天抓人充軍,孩子都不能出門!」
物價受局勢影響持續瘋漲,米糧稀缺,餓殍漸現街頭;醫藥匱乏,疫病隱有蔓延之勢。
一些不法之徒趁亂作案,搶劫商隊、盜竊富戶,治安亂象叢生。百姓聯名上書求官府輕徭薄賦、整肅治安,卻石沉大海。
自發組織的請願隊伍遭異國兵丁粗暴驅散,衝突時有發生,民怨沸騰至頂點,仿若遍地乾柴,只需一星火苗,便能燃起燎原大火。
以下是續寫內容:
第133章 秦地新生,暗流涌動的蟄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