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奶奶對於蘇城來說是依靠,她總是無微不至的照顧蘇城,替蘇城做好以後的各種打算,為蘇城可以付出一切。
那麼爺爺對於蘇城來說就是快樂的根源,在蘇城的記憶里,爺爺是一個很憨厚很耿直的老實人,他脾氣很好,基本上不發火,見人都是笑呵呵的。蘇城記得奶奶生爺爺氣的時候,總會惱怒地嗔道:「你真是窩囊了一輩子!」爺爺聽後也不說什麼,要麼是默默走開,要麼就是笑呵呵,而奶奶似乎也習慣了爺爺這個樣子。
不過對於小時候的蘇城來說,這一切都不重要,他只知道爺爺對他很好,很慣着他,他也喜歡跟爺爺在一起。他能記得上幼兒園時爺爺用那輛老舊的二八自行車推着他上學放學;他能記得爺爺給他買這買那,雖然爺爺自己身上總是穿着那身中山服,連在外面買吃的都捨不得。而他跟爺爺在一起的時候總是很快樂的,因為爺爺很疼他,疼到了骨子裏,而就是這樣一個爺爺,善良寬厚的爺爺,他在奶奶離開之後的遭遇讓蘇城不敢相信。
那時候二姑在跟大姑說着爺爺近況的時候,蘇城也在跟前聽着,他是越聽越驚。爺爺在黨校退休後,是有退休工資的,而在蘇城去二姑家的那一年,國家的政策也好,爺爺的工資還是很高的跟當時還在教學的大姑差不多,而對於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這些錢生活是綽綽有餘的。
但是二姑卻說在奶奶離開後爺爺的工資本就被大伯要了去,說是爺爺年齡大了,糊塗了,管不了錢,以前一直是媽管,現在媽走了,就由他管着吧。而那個時候又恰逢黨校的老職工房間拆遷,人家要蓋新樓了,爺爺是那種決不跟國家作對的人,一聽說人家要拆,便不由分說的搬了出來,也不聽黨校院子裏的幾個老夥計勸再等等,說在這住一輩子了,現在要拆也該給個說法。
而爺爺這一走,蘇城跟他的家就徹底沒有了,蘇城那時候是說好去二姑家的,他自己呢,就去了大兒子的家。但是二姑說爺爺在大伯家呆了幾天就被嫌棄了,大伯家的人沒有一個喜歡他,老人的想法生活習慣什麼的總是跟年輕人不一樣而爺爺又屬於那種老古董型的,他不接受現在的新鮮事物。所以總是跟兒媳婦發生各種不快,而大伯本來就不喜歡這個老父,肯定也是幫着媳婦的,爺爺在大伯家的生活就很是不順心。
而大伯也不願意爺爺呆在自己家,他認為既然父親有六個孩子,那麼這扶養的義務不應該由他一個人承擔,所以提議父親應該在每個兒女家輪流住一個月,蘇建鐸的情況不多說,他就不算了,其他的一個都跑不了,而女兒是嫁出去的,就住一天給十塊錢,從父親工資里出,一個月下來就是三百。
作為老大的他根本沒有考慮過兄弟姐妹的實際情況,蘇城的大姑學校撤銷後被分配到了一個離家很遠的學校里上課,每天只有晚上能回來,而她丈夫的廠子效益也不好,快要倒閉了,人們都在忙着找尋出路,大兒子在外地打工,女兒還在上大學,這個時候哪有閒功夫顧得照顧一個老人;至於二姑家,已經有一個蘇城了,還怎樣讓二姑父去接受一個老夫親,人家也有自己的父母,也沒說讓自己的妹妹照顧父母,況且蘇城姓蘇,爺爺蘇林也姓林,而二姑父姓周,讓一個姓周的,養活兩個姓蘇的,難不成蘇家的人都死光了不成;再說小姑,當時小姑家的情況是最差的,兩口子都沒有什麼經濟頭腦,買了蘇建鐸的出租車就只知道沒日沒夜的跑,也不關注外面的發展,這麼多年生活沒問題,但是沒往前走過一步,到了現在還住的是租人家的房子。
蘇城不知道大伯是不知道這些還是根本不在乎這些,反正他也不管別人同意不同意,就這樣執行了,在他家呆滿一個月後,他就把爺爺送到了老家二伯家,不過他說二伯日子不好過,一個月也給二伯300塊錢,二伯一直以來就害怕人家,並且還愛占點小便宜,就收留了爺爺一個月。
一個月後,二伯知道要是他把父親送到大姐家肯定沒啥好果子吃,就給父親買了車票,讓父親自己去大姐家,而爺爺到了大女兒家後,發現女兒女婿忙的不可開交,根本沒時間照顧他,他雖然老實,但也不傻,就沒在大女兒家呆,直接去了二女兒家。
等到了蘇城二姑家後,天色已漸晚,二姑不忍讓父親跑來跑去,就安排他跟蘇城住一晚,而爺爺看到女兒家的情況,蘇城又在這,知道自己不能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