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千禧年以前成立的中外合資的項目,鮮少有能夠順順利利走下去的,九成五以上到最後都是半死不活地在那吊着……關於這一點,估計青島那邊的同學最有發言權。
之所以會這樣,其實倒還真不是那些項目不好,又或者雙方沒那個實力把項目做好。
這中間涉及到的問題很多,但股權設計不合理,無疑是最要命的問題之一。
51%+49%的雙方股份佔比模式,乍眼看不出問題,畢竟華夏企業絕對占股51%,聽上去非常不錯,非常具有統治力;
然而事實上,但凡是後世稍微有點商業常識的人,都知道,51%的絕對控股權只是聽上去好聽罷了,這種股份設計模式簡直是巨坑中的巨坑!
………………
地球人都知道,一般這樣的合資公司,都是出於各取所需的目的成立的,外資有着專業強大的設計開發能力和歷史悠久的全系列產品,內資有着相當的優勢資源或者市場渠道,於是在雙方高層各自理想化戰略的促成下一個貌似風光無限的合資公司誕生了。
一方需要對方拿下本地市場份額,另一方需要引進對方的技術和管理,看似「郎才女貌」,應該是前世修來的一段美好姻緣……但真的是這樣?
現實顯然是殘酷的,蜜月期往往好景不長,幾年光景下來合資雙方就會產生重大分歧。
西方老外緩慢、散漫、浪漫的「三man」工作方式嚴重與華夏只爭朝夕的發展模式不符;而日企那錙銖必究和對核心技術防的比賊還嚴的做派同樣也讓國人難以接受。
所以隨着時間推進,本地合作方認為外方技術團隊不給力,支持力度不夠;而外方也會認為合資方的市場能力被嚴重高估了,除了不停地提出各種或天馬行空,或進一步嚴格提高生產效率的內部需求以外,對公司的實際貢獻低於預期,合資公司的盈利能力也不夠理想。
於是,公司進入貌合神離階段,雙方派來的合資公司高管開始在各自母公司的老闆面前不停地打小報告,公司文化從此開始嚴重走下坡路,中層管理人員也開始群雄割據,各立山頭!
又過了些日子,中方母公司無法忍受在技術上的受制於人,有實力的本地企業則開始了雙軌制模式,一方面繼續運營着半死不活的合資廠,另一方面獨立門戶照葫蘆畫瓢開始搞自主研發。
而外方則敏感地嚴格管控各種技術交流與合作,開始了賺一單是一單的剪羊毛策略。此時的合資公司進入了同床異夢階段,很多這樣的合資公司在更換了一茬又一茬的高管後,都未能求解成功。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就後人看來,原因並不複雜……問題出在了雙方都站在各自理想中,無法充分地換位思考。
外資一旦確立合資公司的經營範圍,一般合資公司章程都會要求外方公司在該區域放棄獨自開發市場的權力,將經營範圍內的產品完全由合資公司進行業務發展,這也就讓外方對合資公司在短期內給母公司帶來的分紅回報產生了很高的預期。
否則,為何外方要分一半利潤給合資方呢,獨家經營可以獲取100%的利潤不是更好?……這也是外方看中本地合作方最重要的部分。
當然,外方還看重中方的重資產投資部分,例如地皮、廠房和設備等;利用中方的資產和人員產生價值,對於外方來講幾乎是一門一本萬利、風險極低、可進可退的好生意。
然而,現實中的中方一般並沒有把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幫助合資公司迅速提高銷售額和利潤業績作為己任,特別是一些國有企業「用市場換技術」的思維方式根深蒂固。
中方需要的其實是「時間」,通過合資公司的存續期來消化外方的技術和管理,鍛煉和培養本地團隊的業務能力,再利用這個能力迅速打開高端市場。
這一點恰恰是外方不以為然的……因為任何合資公司都有存續期,短則10年,長則20、30年,外方總部的戰略部門絕不會把國外的合資公司
第263章 AB股與Vesting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