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幾個月的時間,就算是神仙也沒法安頓幾十萬的難民。其實早在對付了白蓮教的時候,張恪就已經把手伸到了草原。
擊敗炒花部之後,張恪更是不計成本,派遣夜不收精兵襲擾草原,把零碎的小部落全都趕走。
喬桂更是把草原當成了新兵訓練場,野營拉練,演習軍陣,射擊打靶,甚至襲擊韃子,來個實彈訓練。廣闊的草原幾乎成了義州兵的練兵場和後花園。
長城一線,兩百里範圍之內,牧民幾乎消失一空。有些受傷退伍的老兵膽子大,根本不怕韃子,他們召集一幫青壯,越過長城,建立屯墾據點。對於開疆拓土的壯舉,張恪自然無條件支持,親自製定規矩,上繳一成收成,就能得到庇護。
百人以下,各地田莊自行解決,超過百人,義州兵出面。
今年是軍屯收穫的第一年,雖然剛剛開墾出來的田地不夠肥沃,產量有限,可是架不住田多,而且還能養殖牲畜。算下來每個人收入比起以往提升了好幾倍。
老兵們從自耕農,變成了小地主,身份飛躍,一個個都歡天喜地。
有了成功的經驗,張恪才敢把難民弄到草原上。
以原本的軍屯據點為核心,迅速出現一大批的田莊村鎮,仿佛雨後春筍,草原瞬間勃發出強烈的生機。
難民們心裏都有一本賬,當佃戶就要忍受一半以上的田租,還有各種苛捐雜稅,處在前線,徭役多如牛毛,能活活把人累死,就算累不死,老天爺心疼大傢伙。最多也是半年乾的半年稀的,一輩子看不到一點光亮。
可是到了草原完全不同,才一成的田租,只要能幹,開一千畝,一萬畝都沒人管你。
只要肯幹活,就能改變命運!
對於國人的勤奮是不需要懷疑的,難民到了草原的第一刻,就開始了瘋狂的勞動。
張恪已經安排人手劃定了宅基地,在居住的村子外面先用磚石修築堅固的圍牆。這是大家日後安全的保證,不能有絲毫的馬虎。
至於房舍簡易的茅草屋就成,用木頭做架子,用泥巴曬土磚,房頂用蘆葦和稻草,勞動人手足夠,一天就能蓋好幾十所房子,一個月全村人都能住進新房。
難民們從遼東逃過來,變得一無所有。
可是原本的宗族鄰里。親戚朋友,稀奇古怪的關係網全都打散了……所有人都在一起勞動,聽從官吏安排,分工合作。勤勤懇懇做好自己的使命。
很快大傢伙就驟然發現,他們的工作效率成倍的提高,愣是趕在落雪之前,把房舍都弄好了。到了冬天也不用受凍了。
還開出了四百多萬畝田地,只等開春就能耕種。
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工商業竟然也發展起來。
其實說白了一句話也是逼出來的,巡撫衙門答應給糧食。可是這些糧食只是暫借,以後還要還。
欠錢難受,欠朝廷的錢更難受,索性想辦法賺點錢。
有人開始養殖家禽牲畜,有人注意到草原上數量眾多的蘆葦,割了回來,編成蓆子,窮極思變,百姓們挖空了心思賺錢。
張恪對此早有預料,倒不是他多神,而是在河灣村搞出了經驗。只要有個寬鬆安全的環境,追逐富裕的本能就能促使百姓瘋狂起來。
當然張恪也不會僅僅看着,還要引導百姓,他搞出了兩條來錢的路子,一個是草原上的鹽湖,有大量優質食鹽和鹼,都是百姓必不可少之物。
明朝針對鹽政有開中法,也就是鼓勵商人把糧食運到九邊,九邊開具鹽引,商人拿着鹽引再去鹽場支取食鹽,送到固定地區販賣。
張恪和王化貞聯名上奏,請求在遼東恢復開中法,不過具體措施改變了一些,商人拿着糧食,布匹,鐵器到遼東,直接換取食鹽,運到銷售地點。
這一招相對開中法,由三角貿易變成了直線貿易,商人不用到處奔波,省了時間,而且價錢也便宜。
換食鹽,還能順道換鹼,要知道鹽是朝廷專賣的東西,可是鹼不一樣,可以隨便買賣。敏銳的晉商瞬間嗅到了商機。北方諸省多數吃麵食,都要用到鹼,每年算起來,也是一兩百萬的生意,豈能錯過。
幾大晉商家族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