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的語言藝術

    辯論不僅是追求真理的一種方式,也是我們在工作中的一種語言表達藝術。不辯則事不清,不辯則理不明。主觀臆斷、不允許一點不同意見的人,必然不能令人信服,工作也必然會出現偏差。因此,一個有着科學頭腦、良好素質的人,其語言表達必然離不開辯論這種形式。

    ●針鋒相對,揭其要害

    在辯論中要善於抓住對方的要害之處,針鋒相對地進行反駁。一是反駁其錯誤論點,用事實分析,直接證明對方論點的虛假和荒謬;二是反駁其論據,直截了當地揭穿其論據的虛偽性,論點的不正確也就隨之暴露出來了;三是反駁論證,通過揭露對方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關係錯誤,最終推翻其論點。

    秦孝公想起用商鞅變法,便專門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變法大計。會上孝公對群臣說:「繼承君位,不能忘了鞏固政權,這是國君應當遵守的原則;實施法治務必闡明國君的長處,這是臣下應有的品行。我現在想通過變法來治理國家,變更禮制來教育百姓。但是恐怕天下人非議。所以要大家發表意見一起來想辦法。」

    商鞅率先亮出了自己的觀點,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主張。他說:「法是為愛護人民而制定的,就是為了辦事而形成的。所以高明的人只要以使國家富強,就不死守舊法;只要能對人民有利,就不一定遵循舊禮。」

    商鞅的主張得到了秦孝公的贊成,卻遭到了甘龍和杜摯等人的反對。甘龍說:「不對。我聽說,高明的人不改變民眾的習俗來進行教化,有智之士不變更舊法而治理國家。這樣,不費力就會成功,官民相安無事。現在如果不按秦國的舊制辦事,改變禮制來教化人民,恐怕天下都會非議君上,願王明察!」


    商鞅立即駁斥甘龍說:「甘龍所說,不過是世俗之言。一般人總是安於舊習慣,迂腐的學者也往往沉溺於所學的學問之中。所以,這兩種人做官都固守舊法,是不能和他們討論舊法之外的事的。夏、商、周三代禮制不同,但都稱王於天下;齊桓公、晉文公等五個霸主各自的法令也都不同,卻都稱霸於諸侯。所以高明的人製法,而愚蠢的人只能受制於法;賢能的人變更禮制,而無能之輩只會被禮制約束。拘泥於舊禮的人,不足與之談論國事;客觀存在制於舊法的人,不足與之討論變革。王不必再疑慮了。」

    這時,杜摯站起來給甘龍幫腔,說:「我聽說,沒有萬倍的利益,就不變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新器具。還聽說有這樣的話:『效法古代沒有錯,遵循禮制不會出偏差』。請王好好考慮!」

    商鞅立即予以反駁:「前代教化人民的方法都不同,哪有什麼古法可仿效?歷代帝王的禮制都不相重複,又有什麼禮可遵循?遠古的伏羲、神農時代教育而不懲罰,後來的黃帝、堯、舜就實行懲罰了,但不濫施懲罰,及至周朝的文王、武王,都是各自根據當時的形勢而立法,根據事情的具體情況來制禮。顯然,禮和法是因時勢的需要而制定的,制度和法令要與形勢相容,各種兵器、鎧甲、器械裝備都要便於使用。所以我說:治理國家不是只有一種方法,只要有利於國家就不必效法古代。商湯王、周武王都不遵循古法,一樣地興盛起來了;夏桀王、殷紂王雖然沒有變更舊禮制,卻也滅亡了。由此可見,不效法古代的人未必有可非議之處,遵守舊禮的人不足以多加肯定。國君不要再疑慮了!」

    商鞅的一陣雄辯,使甘龍和杜摯的守舊論調顯得那麼蒼白無力,秦孝公的疑慮打消了,他說:「好,即使天下的人都來議論我,我也不再猶豫了!」至此,才有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圍繞着「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觀點來進行辯駁的,群臣以「祖宗之法不可變」「祖宗之禮不可違」與之針鋒相對。這場舌戰,商鞅之所以獲勝,關鍵在於他用「古代賢王法」「禮皆可變」的大量事實駁倒了眾人,從而贏得了秦孝公的信任,真正是事實勝於雄辯。

    ●反嘲斥謬,以柔克剛

    這一辯論方法就是抓住對方嘲諷的話頭,反過來用嘲諷的方法予以反擊,使對方處於被嘲弄的尷尬境地。

    在一次外貿談判中,中方代表拒絕了一位紅頭髮的西方外商的無理要求。這傢伙惱羞成怒,竟然出口傷人:「代表先生



  
林望道推薦:  
隨機推薦:  不滅武尊  校花的貼身高手  神話版三國  百鍊飛升錄  靈域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張嘴就來:99%的人都不知道的即興發言技巧"
360搜"張嘴就來:99%的人都不知道的即興發言技巧"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