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接着說道:朕想要問你們的是,這明朝為何會滅亡?
哦?嗨!就這啊~~
眾阿哥們聞言,鬆了一口氣,還以為有什麼驚天之問呢。這個問題是老生常談了,康熙在公開場合都不知道說過多少遍了。
太子當仁不讓,首先答道:「皇阿瑪曾有多次聖訓,兒臣總結下來,明朝滅亡原因有三:
其一,朋黨紛爭、言官誤國。萬曆以後,政事漸馳,宦寺朋黨,交相構陷,門戶日分。處言路者交易是非,淆亂可否。明實亡於萬曆、太昌、天啟三朝,崇禎雖有心救國,奈何大勢已去,回天乏術。
其二,拒絕議和,元氣大傷。明朝引南宋講和之非,始終不悟,發天下兵出關迎戰我大清。然出關者,非死即降。財賦因之已竭,人心隨而思亂。所謂百萬雄兵,盡沒東海,億兆窮民,罹於邊戍。
其三,賦斂日繁,民心渙散。百姓不勝其擾,鋌而走險。元氣盡傷於關東,而闖賊蜂起於隴西。終致闖逆一路勢如破竹,直搗京師。」
這些話太子的老師王掞恨不得天天揪着他耳朵講,早就背得滾瓜爛熟,當下侃侃而談,胸有成竹。
誰料康熙卻對自己的話並不認賬,幽幽開口道:「這些話也在理,但都是些粗淺的道理,是說給外面人聽的。朕把這些話說出來,才好證明前朝氣數已盡,我朝天命所歸,以收買海內厭亂望治之人心。
連老百姓都知道:法不輕傳,道不賤賣。真正的原因,朕又怎會輕易說與眾人知曉。」
眾人聞言又驚又疑,前面太子列出的這些原因鞭辟入裏、有理有據,不管是像老三胤祉這樣通讀經史的,還是像老十胤誐這樣不學無術的,都挑不出毛病,深覺當是如此。
如今康熙卻說這些全是糊弄人的裝飾話,那真正的原因又是什麼?
眾人屏息凝神,等待康熙訓話。
康熙接着說道:「百姓有句話,朕深以為然,你們要牢牢記在心上:『只有架起鍋子煮白米,沒有架起鍋子煮道理』,百姓沒飯吃,活不下去,就會造反,百姓造反,王朝就會傾覆。
秦、漢、唐、元、明這些大一統王朝,無論全盛時期有多麼顯赫的文治武功,最終都是衰微傾頹於黎庶之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誠如唐太宗斯言。」
「前明近三百年,朕查其官府所記納稅戶口,從洪武至萬曆,皆為一千餘萬戶、六千餘萬人,而需奉養之朝廷宗室,開國時僅58人,萬曆時已逾十萬。僅此一項觀之:稅基百年不變,稅負日重一日。再加上土地兼併、天災頻繁。百姓安能不反,朱明安能不亡?」
眾人聽到這裏,心頭一沉,康熙這是要對他們這些皇子下手了?
注意到眾人緊張的表情,康熙笑道:「你們不要緊張,朕不會虧待自家人。這天下是我愛新覺羅家率領八旗打下來的,若是我們愛新覺羅和八旗都不能得到優待,這天下不是白打了?」
「朕所慮者,在於如前明這般坐吃山空。只守成是不夠的,明朝自永樂之後,疆土不增反降。地方上官紳勾結,土地不增長,戶口就有理由不增長,戶口不增長,賦稅也難以增長。
大清幾代之後,所需奉養之宗室、八旗負擔也會日漸沉重。朕沒多少日子了,這個問題總要傳到你們手裏,到那個時候,如之奈何?」康熙兩手手掌向上空張着,抖動着。
眾人紛紛陷入思考,老三倒是腦子中蹦出很多主意,什麼推恩令啊、什麼酎金奪爵啊,什麼加大承爵降等的力度啊等等,但當着這麼多兄弟的面,自己可不想成為眾矢之的。因此禁守「默」字訣,閉口不言,準備以後找機會偷偷對康熙說。其他人就算有想法,也和老三差不多,說出來就是得罪人,還不如不說。
康熙也沒指望他們能回答,站起來,開始轉換頻道,熟練背誦全文:
「朕剛繼位的時候,以為朝廷最大的敵人是鰲拜,滅了鰲拜,以為最大的敵人是吳三桂。朕,平了吳三桂,台灣又成了大清的心頭之患。朕收了台灣,
第37章 大清的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