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摩柯,原名摩沙柯,來自越嶲郡的「胡王」,漢末三國時五溪蠻夷首領。
說起三國里蜀漢集團請的外援,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三國演義的武陵蠻人——沙摩柯,其實沙摩柯在歷史上也存在。《三國志陸遜傳》「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三國志先主傳》「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溪蠻夷遣使請兵。駐營,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溪蠻夷,咸相率響應」。
劉備能夠拉攏沙摩柯為首的武陵蠻人,更多是因為東吳對武陵蠻人構成了威脅,《三國志吳書黃蓋傳》「武陵蠻夷反亂,攻守城邑,乃以蓋領太守。時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敵,因開城門,賊半入,乃擊之,斬首數百,餘皆奔走,盡歸邑落。」至於為什麼武陵蠻人服從劉備在荊州的統治,不得而知,也許劉備並沒有去抓武陵蠻人出來為他打戰,而東吳抓山越人的習慣大家都知道。
在《三國演義》中鐵蒺藜骨朵為五溪番王沙摩柯的兵器,原文為:「為首乃是番王沙摩柯,生得面如噀血,碧眼突出,使一個鐵蒺藜骨朵,腰帶兩張弓,威風抖擻。」這種兵器類似長柄錘,木柄上安裝一個蒜頭或蒺黎形的重鐵器,憑藉重力錘擊敵人。習者需要有較大的力量,因錘法能硬砸,硬架,故有「錘,棍將不可力敵」之說。《水滸傳》方臘手下大將龐萬春的副將雷炯、計稷,都是用蒺藜骨朵這種兵器。《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
小說中提到的甘寧死於沙摩柯之手,卻並非是歷史的真實,因為按照《三國志甘寧傳》的記載,甘寧在夷陵之戰爆發前已經病逝,因此,他也就不可能死而復生參加夷陵之戰了。此外在《宗室傳》及《潘璋傳》及《丁奉傳》中,說法差異極大,即使按照《三國志》也可以得出甘寧卒於公元205年、公元218年及公元220年這三種不同推測。另外,在《建康實錄》中還有一段這樣的記載:「建安二十年冬,折衝將軍、升城督甘寧卒。」建安二十年,即為公元215年,這個時間也比夷陵之戰要早。但無論按照哪一個記載的說法,甘寧的卒年都要早於夷陵之戰爆發的時間。這至少說明了一件事情,甘寧之死與沙摩柯一點關係都沒有,小說中的情節是虛構出來的。
小說當中,提到沙摩柯的地方一共有三處,首先便是此次射死甘寧,之後是擊敗東吳將領淳于丹,最後是被周泰斬殺,有部分武評愛好者認為沙摩柯,是容易被忽略的蜀漢猛將,武藝很高,其實,這個結論是不對的。甘寧之所以不敢與沙摩柯單挑,最為重要的原因是沙摩柯的長相特別,書中說他「生得面如噀血,碧眼突出」,此時的甘寧有病在身,原本就精神恍惚,見到沙摩柯這副模樣,不敢交手也是正常的。至於說到沙摩柯的真實武藝,他與周泰的交鋒,最能說明問題,小說第八十四回提到:「時有蠻王沙摩柯,匹馬奔走,正逢周泰,戰二十餘合,被泰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