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統,字公緒,會稽烏傷人,三國時吳國將領、學者、偏將軍、濡須督。孫權以將軍領會稽太守,統年二十,試為烏程相,民戶過萬,咸嘆其惠理。權嘉之,召為功曹,行騎都尉,妻以從兄輔女。統志在補察,苟所聞見,夕不待旦。常勸權以尊賢接士,勤求損益,饗賜之日,可人人別進,問其燥濕,加以密意,誘諭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權納用焉。出為建忠中郎將,領武射吏三千人。隨陸遜破蜀軍於宜都,遷偏將軍。黃武初,曹仁攻濡須,使別將常雕等襲中洲,統與嚴圭共拒破之,封新陽亭侯,後為濡須督。年三十六,黃武七年卒。
駱統,從小就聰穎過人,並且很有個性,駱統母親改嫁給華歆做妾,駱統當時八歲,於是與親戚一道回到烏傷,他的母親來送別,駱統拜辭母親上車後,臉朝前而不往後望,他的母親哭着跟在車後。趕車的人說:「夫人還在那裏。」駱統說:「不想增添母親的思念,所以不回頭看他。」他侍奉嫡母甚為恭謹。當時年歲饑荒,鄉里及遠方來的人大多生活困頓,駱統為了幫助他們而減少自己的飲食。他的姐姐仁愛有德行,守寡無兒回到娘家,看到駱統的樣子心裏十分難過,多次問他是什麼原因。駱統說:「士大夫們連糟糠都不能吃飽,我哪來心思自己一個人吃飽?」他的姐姐說:「真是這樣,為什麼不告訴我,而自己把自己折磨成這個樣子。」於是她就將自己的糧食給了駱統,又將此事告知母親,他的母親也認為他很賢德,於是叫人分發施捨糧食,駱統由此名聲顯揚。
孫權採納文臣武將「分土治國,褒賞賢能」的建議,招納四方賢士,由於駱統在地方上素有愛國愛民的好名聲,故被孫權看中錄用,授烏程相之職。駱統在烏程為官期間,十分體恤民情,廉儉自律,他主張以民為本,提倡農耕與漁牧並重,把「政使惠風,舉賢重良」當成教化的大事來抓,主張「以德親百姓,以仁治天下,以勤政取信於百姓」,當地的百姓都交口稱讚他心懷仁慈,恩德廣被一方。
駱統,博學多才,能及時為孫權彌補決策中的不足,孫權掀賞他對事業的忠誠之心,在任會稽郡太守時,把他提升為郡功曹。後來,又把他提升為騎都尉,同時還把自己堂兄孫輔之女,許配給駱統為妻。駱統的為人至誠可嘉,被孫權重用,駱統的用人之道更是行之有效。駱統曾說;「餉賜之日,可人人別進,問期其燥濕,加以密意,誘諭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駱統認為,用人貴在培養感化,使之不忘報效國家。他主張選拔人才,要注重實踐,重視考察,努力做到知人善用,以人格力量發揮人才作用。駱統的這種用人之道,深得孫權的賞識,並得以採用。
駱統忠直敢言,言必至善,一生先後曾上書表30餘份。所有政書言必赤誠,言必無私,實為千古剛正風範,後人楷模。駱統著名的《論時政疏》,勸孫權「留神思省,補復荒虛,深圖遠計,育殘餘之民,阜人財之用」,闡述了他的政德觀。駱統認為,國君常常把擁有土地多少、版圖大小為富強的標準,視掌握生殺賞罰大權為尊貴,炫耀德義為榮耀,君位相傳子孫後代為上帝厚賜。然富國要靠民從創造,強國得賴民眾齊心協力,君王的權威靠民心歸附,豐衣足食靠耕作所得,德行賴民從相互提高,義理須民眾推行。做到以上六條,才能應天命,繼位統,保宗室,安邦國。總之,國泰民安,繁榮昌盛,老百姓是基礎,有民才有本。駱統有強烈的愛國愛民思想,對當進官吏的強懲暴斂、巧取豪奪等腐敗現象也敢於鞭撻;對不重教化、不顧生息的「後生不育」的嚴重危害也敢披露。通過分析利弊,駱統為孫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據《吳書》十三《陸遜傳》所載:陸遜當年在夷陵當「大都督」指揮作戰,東吳諸多將軍多是剛烈武夫,「各自矜恃,不相聽從」。唯有駱統文武全才,又性情隨和。因此,陸遜常和駱統共商大計,並請駱統在眾將軍之中做一些協調和解釋工作,顯示了他的非幾組織協調能力。夷陵之戰的決策中,充分顯示了陸遜和駱統的軍事才幹。劉務率軍從江州到夷道,一路進軍600里,幾乎沒有什麼阻擋。劉備官兵和陸遜部下都不明就裏,笑陸遜是「書生用兵,只會讓地」。他們不知是在誘敵深入,縱敵驕氣。惟駱統深知陸遜之用意,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