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其他小說 > 史事講將1 > 第二十四章 建文新政——朱允炆

第二十四章 建文新政——朱允炆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年號建文,又作朱允文、朱允汶。其父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後繼位為帝,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稱「建文新政」。于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時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發喪,追諡孝愍皇帝,廟號神宗。

    朱允炆,被描述為早慧、孝順和正直,據說他的祖父很鍾愛他,如果不是遇到意想不到的事變,他可能會一直默默無聞地下去。朱元璋開始為王朝定下傳統,即立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為太子,因為朱標在名義上,是他的嫡妻馬皇后所生之子,朱元璋的目標是為皇位的合法繼承樹立一個正式的原則,希望以此杜絕將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朱標在許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親:他是一個性情溫和而有教養的人,但不很勇武。朱元璋雖然對他的第四子朱棣的軍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但為了王朝的利益,他仍把朱標看作他恰當的繼任人選。

    但朱標在他的盛年37歲時死去,接班的次序是很清楚的:朱標的嫡妻所生的長子已在10年前死去,因此,皇帝只好找朱標一系的次孫朱允炆,即朱標的活着的最年長的合法兒子為儲君。這個未經過考驗的男孩,被立為皇嗣時不足15歲,他絕不能與他的祖父或他的叔輩相比肩,他的指定只不過是長子繼承制原則的體現而已。雖然朱棣後來聲稱,他本人可能被入選為嗣君,只是因為那些儒士們的橫加干預才未成功,但事實上朱元璋沒有考慮把他的其他兒子立為太子。


    在朱元璋死去後幾天,朱允炆在南京即位,時年21歲,他確定下一年為建文元年,並尊封他的母親呂氏為皇太后,年輕的朱允炆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他繼承了他父親的溫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靦腆且又毫無國政經驗,且不說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們,他也沒有那種自信心和堅強的性格,甚至也沒有那種能力。這位年輕皇帝的溫順性格和儒家教育,使得他真正關心他祖父的高壓行政措施對平民百姓的影響,因此他衷心嚮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因此之故,他在政府的言論和行事上努力實行一些較大的變革,但這些變革卻招致了災難性的後果。

    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師傅引為心腹,他們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這幾位老者對建文帝關於為君之道的概念起了強有力的作用。黃子澄是一個很受人尊敬的儒家學者,在明太祖時代擔任過很多官職,現在被建文帝任命為翰林學士,並參與國家政事;齊泰是一位對經書學有大成的學者,特別精於禮和兵法,在洪武帝彌留之際受顧命,以護衛皇太孫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為兵部尚書,參與國政;方孝孺早在四十來歲的初年,就已經是聲名卓著的學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聞名,未中過舉,在他很晚的歲月才開始進入仕宦生涯,建文帝即位以後被召為翰林侍講。

    這三位儒家學者以各種不同方式影響皇帝,黃子澄和齊泰變成了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齊治平理論教育他,他們負責研究一些新政策並付諸實施,目的在改組帝國的行政和加強皇帝的權威。方孝孺發覺他所見到的是個人專制統治的缺點,因此他建議皇帝應該根據古代經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來實行仁政。所有這三個人都勇敢、正直和滿懷着理想,但是,他們都是書呆子,缺乏實踐意識和從事公共事務的經驗,也沒有領導才能,他們對於問題的分析往往限於紙上談兵,不切實際。

    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但在位僅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而下台後的建文帝下落,卻又成了千古疑案,眾說紛壇,主要有:自焚和削髮為僧兩種說法。

    自焚:據永樂年間《實錄》和《明史稿》的記載,建文帝繼位後,即用兵部尚書齊泰和大常卿黃子澄謀,定策削藩。領兵在外、身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着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南下,發起「靖難之役」。建文帝眼看大勢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宮,頓時火光熊熊,建文帝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宮內侍人都說建文帝已自焚,並從火堆里扒出一具燒焦的屍體證明之,燕



  
徐夏半生推薦:  史事講將  
隨機推薦:  死亡作業  生生不滅  絕代神主  破天蹤  娛樂帝國系統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史事講將1"
360搜"史事講將1"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