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臣,陳縣人,秦末農民起義將領,史書稱武臣是陳勝的熟識,陳勝稱王之後,張耳、陳余請兵攻趙,陳勝任武臣為將軍,張耳、陳余為左右校尉,率兵三千人攻打趙國。由白馬津強渡黃河,連續攻下趙地十餘城,發展至幾萬人,隨即又招降三十餘城,進佔邯鄲,自立為趙王,後來被部將李良所殺。
武臣,早期與陳勝有交情。陳勝、吳廣所率農民起義軍建立張楚政權之後,部將張耳、陳餘向陳勝請兵攻奪趙地。陳勝應允,遂命昔日的老朋友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率軍3000攻奪趙地。
武臣率軍出發,由白馬津渡過黃河北上,對當地豪傑宣傳道:「秦國數十年來以暴政酷刑禍害天下,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內外騷動,百姓疲敝,橫徵暴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再加上各種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陳王奮臂高呼,為天下人首倡反秦,並在楚地稱王,方圓二千里,無不響應,家家憤怒,人人戰鬥,各自報仇雪恨,殺死本縣令、丞和本郡守、尉。如今他派吳廣、周文率百萬大軍西擊秦國。遇上這個時機卻不能成就封侯之業者,不能算是人中豪傑。諸君試着想想吧!天下人都被秦國折磨很久了,用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報父兄之怨而成就裂土封侯之業,這是你們這些士人的一個大好時機啊!」豪傑們對他的宣傳深感共鳴,隊伍迅速擴大到數萬人,被推為「武信君」,攻下趙地的十座城池,但其他城池仍被秦朝官吏堅守。武臣曾向范陽人蒯通詢問自己的吉凶禍福,蒯通趁機以范陽令徐公為突破口,勸武臣推行「傳檄而千里定」之策,遂又不戰而得燕、趙一帶三十餘城。
武臣佔有邯鄲之後,經張耳、陳餘勸說,自立為趙王,以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自立為王之後,武臣不再受到陳勝節制,陳勝得知後大發雷霆,想要把武臣等人的家族殺盡,而發兵攻打武臣。房君蔡賜勸阻說:「秦國還沒有滅亡就誅殺武臣等人的家族,這等於又樹立了一個像秦國一樣強大的敵人。不如趁此機會向他祝賀,讓他火速帶領軍隊向西挺進,攻打秦國。」陳勝認為他說得對,聽從了他的計策,把武臣等人的家屬遷移到宮裏,軟禁起來,並派使者向武臣祝賀,讓他火速調兵西征關中。在張耳、陳餘的勸告下,武臣不向西發兵,而派韓廣奪取燕地,李良奪取常山郡,張黶奪取上黨郡。
韓廣到了燕地,被燕人推戴為燕王,武臣得知後,與張耳、陳餘向北進攻燕國,期間被燕軍俘虜,燕將把他囚禁起來,要瓜分趙國一半土地,才歸還趙王。張耳、陳餘派十多個使者前去交涉,都被殺死。面對燕軍堅持索要土地,張耳、陳餘憂慮重重。有一個干勤雜的士兵跑到燕軍的大營。燕軍的將領見到他,他卻問燕將說:「知道我來幹什麼?」燕將回答說:「你打算救出趙王。」他又問:「您知道張耳、陳餘是什麼樣的人嗎?」燕將說:「是賢明的人。」他繼續問:「您知道他們的意圖是什麼?」燕將回答說:「不過是要救他們的趙王罷了。」趙國的勤雜兵就笑着說:「您還不了解這兩個人的打算。武臣、張耳、陳餘手執馬鞭指揮軍隊攻克了趙國幾十座城池,他們各自也都想面南而稱王,難道甘心終身做別人的卿相嗎?做臣子和做國君難道可以相提並論嗎?只是顧慮到局勢初步穩定,還沒有敢三分國土各立為王,權且按年齡的大小為序,先立武臣為王,用以維繫趙國的民心。如今趙地已經穩定平服,這兩個人也要瓜分趙地自立稱王,只是時機還沒成熟罷了。如今,您囚禁了趙王,這兩個人表面上是為了救趙王,實際上是想讓燕軍殺死他,這兩個人好瓜分趙國自立為王。以原來一個趙國的力量就能輕而易舉地攻下燕國,何況兩位賢王相互支持,以殺害趙王的罪名來討伐,滅亡燕國是很容易的了。」燕國將領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就歸還武臣,勤雜兵就替武臣駕着車子,一同歸來。
李良平定常山以後,回來報告,武臣再派李良奪取太原。李良的部隊到了石邑,秦國的軍隊已經嚴密地封鎖了井陘,不能向前挺進,秦國的將領謊稱秦二世派人送給李良一封信,沒有封口,信中說:「李良曾經侍奉我得到顯貴寵幸。李良如果能棄趙反正歸秦,就饒恕李良的罪過。使李良顯貴。」李良接到這封信很懷疑,帶兵返回
第五章 趙王——武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