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其他小說 > 史事講將1 > 第二十九章 張網剿寇——楊嗣昌

第二十九章 張網剿寇——楊嗣昌

    楊嗣昌,字文弱,一字子微,自號肥翁、肥居士,晚年號苦庵,湖廣武陵人,明朝後期大臣、詩人,兵部右侍郎兼陝西三邊總督楊鶴之子,出任兵部尚書,翌年入閣,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仍管兵部事,深受崇禎皇帝信任。面對內憂外患的時局,楊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鎮壓農民軍,同時主張對清朝議和。但他的計劃沒能成功,以「督師輔臣」的身份前往湖廣圍剿農民軍,上任督師之初,明軍在四川瑪瑙山大敗張獻忠,但隨後被張獻忠「以走致敵」的戰術牽制,疲於奔命。張獻忠破襄陽,殺襄王朱翊銘,楊嗣昌已患重病,聞此消息後驚懼交加而死,享年五十四歲。

    楊嗣昌,出生於明朝湖廣常德府武陵縣,他是三代單傳之獨子,父親是楊鶴,官至兵部右侍郎、三邊總督。武陵楊氏原籍安徽郎溪,在洪武年間因詿誤而發配武陵充軍,後代逐漸崇尚文學,追逐功名。在家風薰陶下,自幼潛心讀書,埋頭科舉,在殿試中以三甲第一百九十六名獲賜同進士出身,開啟了從政生涯。

    步入仕途後,歷任杭州府學教授、南京國子監博士、戶部福建司主事、戶部江西司員外郎等官職,擢戶部郎中,遷南京戶部新餉司郎中,剛上任就替登萊巡撫袁可立向皇帝請餉,「撫臣袁可立受命方新,請發帑金二十萬安兵散民,似非得已。惟在聖明裁定,賜予若干。」此時,大太監魏忠賢漸有擅權之勢,與朝中東林黨人矛盾日益尖銳,楊嗣昌為躲避政鬥漩渦,遂稱病掛冠,隱居家鄉,其父楊鶴亦被魏忠賢罷官,返鄉與楊嗣昌一起隱居,過着優遊林下的生活。當時,後金侵犯明朝,遼東告急,軍需吃緊,楊嗣昌留心邊事,將他在戶部參與財政管理的經歷編為《地官集》二十卷。


    信王朱由檢即位,是為崇禎帝,魏忠賢被扳倒,楊鶴、楊嗣昌父子亦先後被起用。崇禎帝還未登基時,就看過楊嗣昌的《地官集》等書,讚嘆楊嗣昌的才能,楊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翌年冬調任霸州兵備道,遷整飭山海關內監軍兵備道。此時,他的父親楊鶴因為總督陝西三邊軍務任上招撫農民軍首領神一魁失敗,被下獄論死,楊嗣昌聞訊後三次上疏請求辭職,以代父罪,結果崇禎帝免了楊鶴的死罪,改戍江西袁州,亦沒有讓楊嗣昌辭職,還多次溫言撫慰,激勵他盡職任事。

    楊嗣昌被任命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在任內整飭防務,修築山海關兩翼城。楊嗣昌被提拔為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鎮總督,赴任後六次上疏陳述邊事,並主張開礦招工以瓦解亂黨,多所規劃,給崇禎帝的印象是異才可用。不久後,楊鶴去世於袁州,楊嗣昌回家丁憂,一年後又遭繼母丁氏之喪。

    關外滿清入塞大掠,兵部尚書張鳳翼畏罪自殺,崇禎帝決定起復楊嗣昌,遂下旨奪情,命楊嗣昌接任兵部尚書。楊嗣昌三疏請辭,崇禎帝不許,抵京赴任,覲見崇禎帝,開始活躍於政治舞台的中心。

    楊嗣昌出任兵部尚書時,明王朝已陷入內憂外患的泥潭中,清軍多次入塞,威脅明朝京師安全,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幾十萬起義軍在中原流動作戰,更是明朝腹心之患。陝西巡撫孫傳庭在黑水峪大破起義軍,生擒高迎祥,局面有所好轉,楊嗣昌在守制時關心時局,因此在出任兵部尚書後就已對明朝的未來有了詳細的規劃,加上他熟悉典章故事,工於筆札,富有辯才,每次皇帝召見時,都能思如泉湧,侃侃而談,與前任兵部尚書的呆滯木訥之狀迥然不同,因此崇禎帝每次召見他的時間都遠遠超過規定時間,對他幾乎言聽計從,甚至驚嘆:「用卿恨晚!」

    楊嗣昌對明朝未來的規劃可歸納為三點:一、攘外必先安內;二,足食然後足兵;三、保民方能蕩寇。其對策主要集中於前兩點。對於第一點,他認為天下大勢好比人的身體,京師是頭腦,宣、薊諸鎮是肩臂,黃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如今形勢是烽火出現於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禍亂於腹心之內,中之甚深。外患固然不可圖緩,內憂更不能忽視,因為它流毒於腹心,如果聽任「腹心流毒,臟腑潰癰,精血日就枯乾」,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所以他主張先與清朝和談,穩住京師附近的局勢,專心致志、一鼓作氣的剿滅農民軍。對於第二點,他建議增兵1



第二十九章 張網剿寇——楊嗣昌  
徐夏半生推薦:  史事講將  
隨機推薦:  九陽帝尊  破天蹤  生生不滅  娛樂帝國系統  網遊之九轉輪迴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史事講將1"
360搜"史事講將1"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