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其他小說 > 史事講將1 > 第二十章 弘正四傑——邊貢

第二十章 弘正四傑——邊貢

    邊貢,字廷實,因家居華泉附近,道號華泉子,歷城人,著名詩人、文學家。以詩著稱於弘治、正德年間,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並稱「弘正四傑」,後來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稱為明代文學「前七子」。

    邊貢,出身於官僚世家,自幼受到傳統的儒學教育,少年登科,名動朝野。初授太常博士,遷兵科給事中,明六科給事中掌鈔發章疏,稽察違誤,職權頗重。邊貢任職期間,不避權貴,不計利害,上書彈劾貪冒軍功、卑怯無能的監軍太監和統兵將帥,上《言邊患封事疏》。當時監軍太監苗逵,為皇帝所寵信,鎮軍統帥是宗室保國公朱暉和右都御史史琳,邊貢奏文疏直激切,聞者凜然,表現出他關心國事、直言敢諫的品格。

    李夢陽任戶部主事,何景明、徐禎卿及王九思、康海、王廷相也先後進士及第,在內閣各部供職,邊貢與他們詩文往還,遂為詩友,世稱「前七子」。自英宗之後,政治日趨腐敗,階級矛盾也日見深化,弘治以來,一些正直的朝臣想限制閹黨,改革朝政,以挽救明王朝的衰頹之勢。在文學上,則有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力圖改變萎弱的「台閣體」統治文壇的局面,「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發起聲勢浩大的文學復古運動,天下學人翕然宗之。

    嘉靖間,李攀龍、王世貞等「後七子」與之相呼應,前揚後激,遂把這一運動推向高潮,經過「前後七子」的努力,終於取代「台閣體」而雄踞文壇。這一次文學復古運動,對於改變「台閣體」萎弱文風,清除八股文窒息文藝創作的惡劣影響,有一定積極作用。然而由於其文學主張一味強調復古,便引導文學創作走上盲目尊古的道路,造成摹擬剽竊、追求形似的惡劣影響。


    邊貢附驥於李夢陽,其前期詩歌自然也具有同樣的錯誤傾向,集中摹擬之作,及祭陵諸詩,蓋為這一時期的作品。如四言古體摹擬《詩經》,以及「集杜句」、「集江淹句」等,都是些古色古香的雜貨拌,毫無詩意可言,而於送別、游賞的詩作中則時見新意,有不少清麗雋秀之作。

    邊貢宦途得意,官至太常奪丞,而在弘治帝病逝之後,即位的正德帝卻是一個不問朝政、日耽遊樂的荒唐天子,朝政大權全由宦官劉瑾把持。邊貢志操耿介,不善奉迎,遂被外放為河南衛輝知府,尋改授湖北荊州知府。在其升遷之際,驟被外放,使其銳意進取之心受到極大挫折,而且自此以後,他再未能返京任職,亦是其政治生活中的一大轉折。

    在朝廷,他目睹了朝政的腐敗,赴任途中,他又看到在農民起義衝擊下的明王朝破碎的統治局面,自京畿至荊襄,不堪封建壓迫和剝削的農民紛紛揭竿而起。河北有劉六、劉七起義,四川及湖北有藍廷瑞、鄢本恕和廖惠的農民暴動,他深深感到明王朝統治的深重危機。作為明朝官吏,為鎮壓農民起義他拼死效力,作為一個詩人,他卻與一般只知追逐利祿的封建官吏的感受不同。

    忠事明室,而痛恨蛀蝕明王朝的宦官和貪官污吏;仇視農民起義,而對農民所遭受的苦難又有一定的同情,這二者是矛盾而又統一的。在他看來,農民的苦難,不是明王朝的腐朽統治及其賴以存在的封建制度造成的,而是由於宦官弄權、貪官污吏橫行不法所造成的。因此,他在荊州任內,或驅車四境訪察民情,或登山臨水遊覽觀賞,心情都是抑鬱的。江邊登高南眺,水天一碧的洞庭秋色,使他聯想到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思及仕途坎坷,便欲作《懷湘賦》,以發抒積鬱憤懣之情。泛舟江中,波險浪激的景象,又使他聯繫到朝政日非,烽火四起的險惡政局,便欲掛冠歸鄉,憑弔羊祜,傾訴景仰之意,造訪鹿門山龐統隱居處,又有不勝惆悵之情。即題詠海棠的五首,雖詠物小什,在讚美海棠當秋盛開、與松為伴的品格之中,亦寄寓着詩人身世之慨。

    邊貢到荊州任不久,權閹劉瑾伏誅,不少受其迫害的官員先後得復原官,他自然也充滿着期待,然而一年過去,得到的卻是擢為山西提學副使的任命,而同時也收到父死訃音,未曾蒞任便丁憂家居。未得返京任職,仍放外任,雖是升遷,心情亦十分落落,作《俟軒解》聊以自慰。儘管如此,邊貢蒞任,仍克盡其職,致使河南士風大振,他不受請託、秉公擇



第二十章 弘正四傑——邊貢  
徐夏半生推薦:  史事講將  
隨機推薦:  天降鬼才  校花的貼身高手  娛樂帝國系統  網遊之九轉輪迴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史事講將1"
360搜"史事講將1"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