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層是英雄人物。
第二層則是門閥與機構。
第三層則是普通百姓與經濟水平。
英雄光芒最深,揮斥方遒,是歷史舞台的中心。
如果曹操不那麼好色,不那麼無道,不搞屠殺。
他早就統一,魏朝也不會被篡改。
如果曹操赤壁之戰,謹慎一點,拿下荊州之後穩穩發育。
不是下戰書,而是採取懷柔策略,瓦解孫吳的門閥勢力。
對於門閥來說,比孫家有選擇的多,穩一穩,情況就有不同。
如果孫權下不了決心,沒有一戰的勇氣,結果也有不同。
如果劉備沒有興復漢室的理想,四十多歲依然初心不變,可能又是另一個局面。
英雄決定了古代歷史的走向。
但英雄只是一時的,門閥與機構才是百年。
在生產力發展,造紙成本大幅度降低,科舉制興起,黃巢大殺一番之前。
門閥是古代歷史繞不過去的存在。
荊州投降,有當地豪族門閥利益驅使。
孫權接過大位一直戰戰兢兢,從頭到尾,充滿不安全感。
迎降之議,孫策留給他的班底張昭,主張投降。
而因孫策死後火速上位的周瑜,在赤壁之戰後收穫了遠超於孫權的威望。
曹劉也一樣,充斥對世家的依賴和防範。
活着還能壓住,死後受到了世家的反噬。
曹家甚至被司馬懿鳩佔鵲巢,連根拔起。
機構則是制度,也能決定很長時間。
像世家問題,一直綿延到隋唐科舉制普及,才得到了遏制。
很多時候,權力人物之間的爭鬥,戰爭時比糧食、土地和人口。
內部治理時更多是機構、制度建設的鬥爭。
個人喜好、心理活動之類的,不是很重要。
如果搞歷史,研究權力人物的鬥爭,只從個人喜好和心理活動出發,而不是從機構、制度角度思考。
那麼,這個人哪怕名頭再大,也是百分百不靠譜。
是情緒輸出,是創作,唯獨不是歷史研究。
高華就是一個代表。
第三層,普通百姓與經濟水平。
普通人在古代不是很重要,個體上力量弱小。
但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妄語。
會使用這股力量的人,往往可以成就無上偉業。
從中獲得強大的力量支持,決定更長久的歷史走向。
如曹操但凡得點民心,不是那麼過於擬人,大肆屠城,普通人也不會一聽他的大名,立刻舉家逃跑,平白給自己上難度。
經濟水平。
是後世之人分析赤壁之戰強弱的另一種視角。
赤壁之戰孫吳可以勝利,一個關鍵點就是農業中心南移。
隨着農業水平的提高,對於南方的開發,南方逐漸成為古代經濟、軍事、政治中心。
得中原者不一定能得天下。
沈三通版《赤壁》重點放在英雄層面。
門閥、機構,普通人和經濟水平刻畫上不會花太多力氣,但會有。
只刻畫英雄,電視劇還可以,電影的話,就會顯得飄在空中。
只有腳踏實地,人物才有立足點,才有質感,才有力量。
當然,這些是整體,是他作為導演考慮的事情。
演員的話,做好英雄就可以了。
沈三通接着說道:「《三國演義》中用十回也就是十章描寫了赤壁之戰部分。」
「從第40回蔡夫人議獻荊州,諸葛亮火燒新野,到第050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
「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非常精彩。」
「有周瑜與黃蓋策劃的反間計、苦肉計、詐降計,有龐統的連環計。」
「有諸葛亮三氣周瑜、草船借箭、借東風。」
「還有曹操中計斬蔡瑁和張允,敗走華容乞求關羽放一條生路,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