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通認為可能性很大!
一般來說,大片才能突破市場極限。
荷里活特效大片起來之前,港島功夫片能征服全球。
特效大片崛起之後,功夫片死的不能再死。
從電影票房排行就知道,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排在前面的都是大片。
實際上,東大電影票房排行,喜劇已經非常靠前。
之所以愛看喜劇,不是喜劇多好,而是大片拍的太爛,把喜劇凸顯了出來。
一個個抽象的電影人,用實際行動告訴了觀眾它們有多拉胯。
爛到一聽「古裝大片」就是爛,一聽「神魔大片」,也是爛。
類型片、大片全部完蛋,所以觀眾只認喜劇。
至少喜劇,哪怕無腦,有幾個段子,也能打發時間,而不是大片或者類型片,看完想打人。
像《749局》,不值電影票都是小事,坐在電影院裏,看弱智劇情,是真的折磨人。
被騙的多了,觀眾就只看喜劇。
如此,東大電影人,也沒放過觀眾。
搞了兩招,一招是「詐騙喜劇」,坑蒙拐騙。
不是喜劇,但是宣傳成喜劇,整部戲也就一兩個笑點,剪輯在預告片裏。
另外,污名化喜劇電影,將喜劇電影歸於三俗,或者強鹼性搞笑片之類的稱呼。
觀眾被逼的只能看喜劇,也不讓觀眾看的舒心。
各種PUA觀眾,不喜歡垃圾導演的垃圾電影,一定是自己素質不夠高,沒有欣賞水平,而不是電影爛。
形成氛圍之後,喜劇電影成了鄙視鏈最低端。
導致喜劇電影主創,不能只拍喜劇。
像《抓娃娃》,如果不是結尾拉胯,票房會更高。
結尾把家庭內部矛盾,擴大成了敵我矛盾,醜化了父親形象。
難繃的是這種醜化,滿足了刻板印象。
米國為首的西方一直鼓吹的,用監控探頭,監視普通人生活。
別人反手潑的髒水,東大導演甘之如飴,拍的電影,拍出了外麵塑造的刻板印象感覺。
模仿的《楚門的世界》,然而《楚門的世界》有現實背景。
海明威有話說,電影就是事實。
現實中,是誰在不停地監控,用特務手段威脅勒索?
稜鏡門爆發多少年了,蘋果電量顯示用完,但還能運行,用來收集周圍信息,德子被監聽成了篩子。
之所以限制華為,是因為用了華子的設備,沒法繼續監聽。
而東大一直反對搞特務手段脅迫這一套,和色誘不能用於地下工作一樣,很忌諱的。
可是《抓娃娃》,就是給出了這種感覺。
結局把「自由」給神聖化,觀眾看的只有尷尬。
《抓娃娃》的父親,沒有真的少兒子馬繼業什麼,反而提供了最好的資源。
哪怕最後很嘴硬不認錯,但是這樣的老爹,就算沒有那個身家,也很好了。
養家,有責任心,嘴硬一點,罪不至死。
而且清北苗子,上了體育學校,也能看出藝術生是真的自信,和體育生很有共鳴。
還有馬繼業的哥哥,老大的角色,養廢的大號,實現了「生兒育女」,只是沒有明確點出來,暗示了取向是同性,很可能是0。
老大對老二態度也很童話。
明明是生態位的競爭,家業的繼承者,還是前妻的孩子,表現那麼友愛。
最後老大登山證明了自己,給人一種,沒有廢的人,大家都有優點。
老大、老二,還有馬麗的妻子,都很童話。
老大廢了,老二追求「自由」成了體育生,大家都不內耗,提供穩定情緒。
可問題是代價呢?
只有老爹是錯誤的。
老爹又是東大很多牛馬男性的形象,小時候吃苦,苦盡甘來,有了一番事業。
從社會角色標準,《抓娃娃》老爹是唯一的一個成年人,有實際價值產出的人,也就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