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雖然取消了山澤之禁,讓百姓得以自由打獵撈魚,無需再交稅。
但這對於飽受饑荒折磨的關東饑民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
關東的饑民得不到有效的救助,而王匡、廉丹所率的十萬大軍,又如同蝗蟲過境,加重了關東的局勢。
年輕氣盛的王匡,率領着十幾萬虎狼之師。
大軍所到之處,也不管什麼盜賊不盜賊了,只要瞅見不順眼的就開刀。
正如田況所預料的那樣,大軍所過之處,比流民更甚。
兗州一帶的百姓深受其害,對這支軍隊恨之入骨。
當時的民謠是這麼唱的:
「寧可遇着赤眉軍,也別撞上太師兵。
太師兵馬倒還小可,更始將軍快刀殺我!」
王匡比赤眉可怕,廉丹比王匡還可怕,都在這句諺語中得到了體現。
但戰爭,又何嘗不是殘酷的?
這從側面反映了廉丹比王匡更像一名將軍,他肩負着國家的重任,必須勇往直前。
自四月出征以來,王匡、廉丹一路披荊斬棘,到了定陶,
卻還未與樊崇軍正面交鋒,皇帝的詔書便如催命符般追了上來。
王莽在詔書中斥責廉丹:
「可以怒矣,可以戰矣!
將軍受國重任,不捐身於中野,無以報恩塞責。」
這話說得極為嚴厲,實則是在催促廉丹儘快蕩平關東,不要背負貪生怕死的罵名。
廉丹豈是貪生怕死之徒?
但皇帝的直接催促進兵,還是讓他感到了壓力。
他把詔書拿給下屬、將軍掾馮衍看,希望聽聽他的意見。
馮衍是漢元帝馮昭儀的兄長馮野王之孫,
與漢平帝有着兄弟之情,因此他對王莽一直心存牴觸。
看到詔書後,他勸廉丹不要出戰,而是擁兵於大郡,招降納叛,以待時變。
然而,廉丹卻不敢違抗皇命,大軍繼續前行。
到了睢陽,馮衍又一次勸說廉丹,但廉丹最終還是選擇了繼續進軍。
他與王匡在冬天時抵達了有鹽亭(即改名前的無鹽縣)
這裏已經被一名叫索盧恢的叛軍佔據。
王匡、廉丹迅速將其攻克,斬首萬餘級,取得了一場大勝。
王莽得知此消息後大喜,派中郎將前來勞軍,並將廉丹晉爵為平均公。
王匡受到激勵,偵知有一支號稱赤眉的隊伍由董憲統領,駐紮在梁郡。
他很想乘着士氣高昂,一舉擊破這股勢力。
然而,董憲其實和樊崇軍沒有直接關係,是自立的一支武裝,只是以赤眉為號。
廉丹卻認為,剛打下無鹽,士兵都很疲勞,應該休養一番再戰。
但王匡不聽勸阻,獨自帶兵出發攻打董憲。
見此情景,廉丹不得不緊隨其後。
在成昌縣,雙方發生了激烈的戰鬥。
王匡、廉丹驚奇地發現,這些人之所以叫赤眉,是因為他們把眉毛染紅了。
而且,他們雖然是烏合之眾,但早有準備,以逸待勞。
一番激戰下來,王匡、廉丹兵敗如山倒。
王匡見狀主張儘快逃走。
廉丹心中五味雜陳,面對一個冒進失敗又沒有擔當的同僚,他感到非常無奈。
他派屬吏把印璽、符節等重要的憑信都交給王匡說:
「小兒可走,吾不可!」
這句話中既有憤激指責的意思,也包含着對王匡的失望與無奈。
而他選擇留下的理由和王
第兩百三十九章 戰勢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