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王莽以聖王自居,自然也要效仿堯舜之舉。
因此,儘管劉棻、甄尋、丁隆等人已被處死,
王莽仍然下詔,宣佈將他們的屍體流放到幽州、三危、羽山等地示眾,以彰顯其聖王之威。
與堯舜不同的是,
王莽「流放」並非真正的讓罪臣在遠方生活,
而是將他們處死之後,通過驛站將他們的屍體運送到各地示眾。
堯舜的流放是給予罪臣改過自新的機會。
而王莽的「流放」則是對罪臣的徹底懲罰,甚至要在其死後都不得安寧。
以至於甄尋的屍體還需要經過拼接才能完整示眾
那些前漢的老人們回憶起往昔,不禁感慨萬千。
當朝皇帝當初平翟義叛亂時堆起的京觀。
與如今將叛臣屍體示眾的舉措,
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他內心深處的丘壑與算計。
更是暗自議論:
「皇帝作為自詡為聖王的君主,為何會如此殘忍?」
但一些明白人也看透了局勢。
在當朝皇帝心中,權力與符命如同生命般寶貴。
任何敢於挑戰這一權威的人,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
甄氏父子玩弄符命,無疑觸動了皇帝逆鱗,更是成為了他整肅功臣、鞏固統治的犧牲品
然而王莽卻並未意識到,他這一系列舉動,
不僅重創了剛剛確立的執政班底,更讓新朝的權力結構變得畸形。
王莽一人獨攬大權,內輔、三公、四將等職位形同虛設,無法有效發揮行政作用。
而那些忠誠的「後備幹部」隕落,讓朝局動盪不安,大臣們人心惶惶,自保之餘,對政治事務愈發消沉。
但在這場風暴中,最為震怒和悲痛的,莫過於國師劉歆。
他一時間失去了兩個愛子,這份傷痛如同刀割般難以承受。
同時也終於讓他意識到,自己在王莽心中的地位竟是如此脆弱。
那些曾經的交情,在權力面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劉歆開始後悔,後悔自己當初未能看清王莽的真面目。
一個連自己兒子都不愛惜的人,又怎會真心對待他人?
更令他擔憂的是,新朝雖然以儒家經義為基石,
但如今的朝中大事,除了幾項改制措施還勉強屬於儒家範疇外,
真正左右朝局的卻是符命與那些被扭曲的文學理論。
無論是今文儒學還是古文儒學,都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失去了原有的純粹與尊嚴
與此同時,桓譚因曾擔任甄豐的司空掾而僥倖未受波及。
這場風波也讓他對王莽的信任徹底崩塌,開始更加頻繁地往來於揚雄、劉歆之間。
或許是在尋找心靈的慰藉,又或許是在共同感慨這世態炎涼。
隨着時間的推移,桓譚的生活軌跡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他接任了崔發原先兼任的皇帝太子「講樂祭酒」一職。
這讓他逐漸回歸學者的本色,仿佛在這場政治風暴中找到了一片寧靜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