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王莽已穩坐宰衡之位,接下來的路,還需繼續以周公為鏡,深化這幾年來所推行的改革。
王莽所追求的從來都不是什麼金錢權利,那些都只是達到目的過程中的手段罷了。
他嚮往是周公與孔夫子所倡導的「德行」以及儒家之理想國。
只是他從未想過,在自己每一步充滿算計與謀劃中,動作早已變得畸形。
甚至在他那有些神經敏感的性格下,早已在不知不覺間,一步步迷失在
了權力的遊戲之中。
隨着其野心與欲望,在這權力的巔峰上越發膨脹,等待着他的只有下一次更猛烈的爆發
談及儒家理想,或許覺得深奧難懂。
然而,若以當前大漢盛行的今文經學觀點來解讀,其核心便是天人合一、君權神授的「君主論」。
這要求君主必須恪守道德、實施仁政、敬畏鬼神。
而從古文經學的視角來看,儒家理想則更側重於將道德原則融入社會的禮樂制度之中。
君主不能空談理論,而應依照《周禮》的規範來制禮作樂。
回顧過去幾年,王莽感到自己已實施了不少效仿古文儒學的改革措施。
其中,最為顯著的便是實踐了儒家「興滅國,繼絕世」的孝治理念,延續祭祀香火。
此外,還推行了「自認為」孔夫子在《春秋》中所倡導的「譏二名」制度。
將平帝的名字從「劉箕子」修改為「劉衎」,以符合儒家的規範。
同時,又廣施仁政,帶領官民捐地捐宅以救災,個人更是捐出百萬錢款,為災區減租減稅。
將呼池苑改為安民縣,在長安建造了千套安置房以安置災民。
並承諾,在天災再次降臨時,將吃素來與民共度時艱。
然而,要想成為像周公那樣垂範千古的一代大宰,還有更多關鍵步驟需要邁出。
周公之所以偉大,不僅在於他曾助武王滅紂、平定天下。
更也不在於他曾不顧流言蜚語誅殺叛亂的同胞兄弟管叔、蔡叔。
而是他用了七年的時間來制定周禮,為周朝八百年的立國之本奠定了堅實基礎。
就連孔夫子在感慨春秋年間禮崩樂壞之時,都對周禮充滿了無限憧憬和讚美:
「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雖然之前也推行了一些禮樂改革,但還遠遠不夠。
王莽決心一不做二不休,繼續效仿周公制定一套詳盡完善的禮樂制度。
而典章制度,一直以來都是由好基友劉歆主管着的。
王莽自然要把劉歆請過來,商量商量怎麼個弄法,才能仿照西周那鬱郁乎文哉的禮樂制度,弄出一套美侖美奐的東西來。
劉歆這些年來雖然一直和王莽關係不錯,但苦於不太善於鑽營,一直也沒太多機會。
眼看着那些個後來之輩,蹬鼻子上臉,早就立功心切了。
如今有這機會,又怎能辜負好基友的信任。
於是兩人再次如膠似漆,興高采烈的商討起來。
於此同時,太保王舜也沒閒着,又帶來了一則令人振奮的消息。
報告說,蜀郡的男子路建等人在訴訟過程中,深受宰衡功績的感化,慚愧地撤回了訴訟,自發地結束了爭端。
他讚嘆道,這樣的情景,即便是周文王感化虞國、芮國君主的故事,也難以超越。
這無疑是一個值得向天下宣告的祥瑞。
當時,周文王的故事在古籍中流傳甚廣。
想當年,周文王還只是商朝的一個諸侯,然而他的德行卻遠播四方。
臨近的虞國、芮國之君因為爭田而鬧得不可
第一百五十九章 復古,制禮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