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自己的行動昭告天下:在這個帝國里,真正的權力只掌握在他一人手中
馬車沉重地載着王莽及其妻兒老小,緩緩駛離了這座曾給予他榮耀與夢想的長安城。
王莽輕撫着手中那枚新都侯的印綬,心中涌動着難以言喻的複雜情感。
隨着馬車的轔轔聲,長安的繁華與喧囂逐漸消失在他們的視線之中。
王莽凝望着遠方,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沉思,「這一世,真的就這樣了嗎?」
這一刻,他已然步入了仕途生涯中最黯淡無光的一段旅程。
以至於只得帶着家人,遠離政治中心,前往南陽新野縣新都鄉,賦閒養老
王莽的就國之路,漫長而寂寥。
車馬輾轉間,歷經諸多郡縣,常有當地名流官員欲一睹其風采,而王莽卻一概拒之門外,不予相見。
此時,他心中鬥志又重新復燃,口中吟誦着聖人孔子之時運不濟。
仿佛自己亦在周遊列國,空懷聖人之德、賢人之能,卻無施展抱負之地,欲為天下開太平而不可得。
思及此,他不禁感慨,「自己與孔子之命運何其相似!
古往今來,能萬眾高呼、被推為教主者,必先自詡為聖人。
若自己心中無信,何以言行感召世人?」
王莽深知此理,故此時雖身處逆境,亦不失其志
南陽太守對王莽歸國之事不敢有絲毫怠慢,精心挑選了心腹屬吏孔休,前往新都國擔任國相。
此中考慮頗為複雜,侯國之國相,實則縣令,掌實權。
而列侯雖名為封君,實則僅有食邑之利,無治國之權。
一旦列侯被「遣就國」,國相便負有監視、限制之責。
南陽太守既要遵從帝意,將王莽「看管」好。
又要顧及王莽之名譽、身份,不與之為敵,儘可能尊重之。
故而,選孔休為最佳人選。
南陽之地,人傑地靈,孔休便是南陽本地人。
聖人後裔,儒學中人,仰慕王莽多年。
只可惜,仕途之路於他而言,卻並非坦途。
昔日,他不過在南陽太守衙門中默默耕耘。
如今得此機會前往新都國擔任國相,他既驚且喜。
上任之初,便主動拜見王莽,行臣僚之禮。
王莽亦以禮相待,兩人一見如故,言談甚歡。
這份情誼,讓王莽感動不已,心中的鬱悶也漸漸散去。
在與孔休的交往中,他們談詩說文、論學講道,彼此間的了解日益加深。
孔休的胸襟與才學,讓王莽讚嘆不已。
而王莽的抱負與氣度,也讓孔休愈加佩服。
尤其是他們對儒學的厚愛與一致見解,更是成為了他們友情的紐帶。
國相雖名為王侯之臣僚,實則為漢官,不必真以王侯為主公。
王侯與國相之間,時有交惡、陷害之事發生。
王侯謀反,先殺國相。
國相不滿,則誣陷侯王。
此等事屢見不鮮。
而王莽能遇孔休這等知禮謹慎之君子,兩人能敘君臣之情,實屬難得。
另一方面,王莽深知自己處境微妙,故在新都國閉門不出,以避輿論之擾。
而孔休則盡心竭力治理境內事務,為王莽營造了一個相對安寧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