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個,董仲舒雖竭力倡導獨尊儒術,當時的漢武帝卻並未全然採納其主張。
武帝對儒家的偏愛,其初衷只是看重儒家理論在統一帝國思想方面的便利性。
他將儒家推崇到了國教的至高地位,但在實際的治國理政中,巧妙地運用了「王霸之術」。
表面上尊崇儒術,內里則輔以法家的嚴苛手段,實現了「外儒內法」的治國政策。
另一方面豪族雖然被漢武帝打壓得很慘,尤其是推廣《告緡令》,此令鼓勵告發隱匿財產者,所得罰金與告發者平分。
一時間,無數根基不穩的豪門大戶因此傾覆,家道中落。
但此舉也喚醒了豪族中的「狼性」,那些最為機敏聰慧之人,開始籌劃對策。
他們將手中的財富轉化為土地,金銀財寶盡皆散去,轉而大量購置田產
然而,即便是遭遇了災荒之年,許多農民仍然緊緊抓住手中那幾畝薄田,不願輕易放手。
因為一旦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將會陷入更深的困境。
於是一場由地方豪族主導的強買強賣的風暴悄然興起。
這些豪族憑藉着手中的權勢和武力,肆意掠奪農民的土地,導致無數家庭支離破碎,流離失所。
豪族的掠奪,再加上漢武帝頻繁的戰爭徵召,使得農民百姓的生活更加艱難。
為了生存,不得不忍痛賣掉自己的土地,甚至賣掉閨女、媳婦來換取一口吃的。
到最後,連自己也無法倖免,乾脆全家都賣給豪族當家奴,以此來換取一線生機。
如此惡性循環,一輪接一輪,社會貧富分化愈演愈烈,動盪不安如影隨形。
隨後的漢宣帝,以其卓越的治國才能,開創了「孝宣中興」。
使得當時的朝廷在歷經風雨後,暫時得以恢復元氣,重現生機。
當元帝劉奭還是太子之時,曾向漢宣帝進言獻策。
他懇切地說:「父皇啊,您似乎過於偏愛法家的治國理念了。
兒臣以為,我們應當更多地啟用那些飽讀詩書、深諳儒家之道的儒生,以儒家的仁政來治理國家。」
然而,漢宣帝聽後,卻大為不悅。
這位曾經在民間歷經艱辛、深諳世事的皇帝,對自己這個鐘愛儒家的兒子,語重心長地說道:
「咱們大漢王朝,自有一套獨特的治國制度。
需要霸道(法家)與王道(儒家)的巧妙結合,怎能單純地依靠德教,完全照搬周朝的那一套呢?
再者說,那些儒生們往往脫離實際,不了解時政的複雜多變,卻喜歡高談闊論古今之事。
太過名不副實,怎能輕易委以重任?」
漢宣帝的話語中,透露出他對治國理念的深刻理解,也體現了他對兒子的殷切期望和教誨。
他希望劉奭能夠明白,治國並非兒戲,需要靈活運用各種治國理念,方能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
可惜,漢元帝繼位後並未按照他的思路來。
以至於後來劉向、劉歆父子發揚光大成讖緯說,徹底把儒學變成了儒教,才給了王莽機會。
後續的漢家天子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到了漢成帝,更是一個兒子都生不出。
導致朝野上下,「改姓易代」之論甚囂塵上。
漢室合法性危機到了「黑雲壓城城欲摧」的程度。
之後儒生谷永,更是向漢成帝上書直言: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當時漢成帝聽了,不但沒生氣,還覺得挺有道理。
可見當時皇室,包括皇帝本人,都認為改姓易代為歷史之必然。
第八十六章 王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