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古帶着人,在開封城內兜兜轉轉了一個多時辰,最後在一家金石店內買了本宋刻版的《孝經》,出了金石店,再確認沒有盯梢後,這才在開封府衙門前站住了腳。
「這位差爺,我們是京城來的,想拜會黃大人,麻煩您通傳一下。」王崇古身邊的長隨點頭哈腰的遞上拜帖,並在拜帖上放了一個一兩重的銀元寶道。
那值班的官差斜眼看了看不遠處背着手,目不斜視的王崇古,又掂了掂手中的銀元寶,撂下一句話「在這等着。」
轉身走進了府衙。
現任開封府知府黃璿,宣德十年由戶部湖廣清吏司郎中任上調任開封知府的。
其人在明朝是有名的大孝子,夏原吉、楊士奇等都因其孝行而紛紛作詩褒揚過他,其中楊士奇稱讚他「黃氏子孫賢且貴,作詩為告觀風使。」,足可見其人品德行非常好。
王崇古之所以來拜會和他毫無交集的黃璿,目的只有一個:他想攀上黃璿的大腿,利用其在朝中的人脈,謀求戶部雲南清吏司郎中一職。
他為什麼要謀求戶部雲南清吏司的官職呢?單從名字上看,這個官職似乎只是管理雲南的錢糧,沒什麼油水,畢竟此時的雲南還是大明比較窮的省份。
因為戶部掌管天下錢糧賦稅,所以明朝自朱元璋起就非常重視戶部的建設,而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直接推動了朱元璋對戶部的一次巨大改革,後期又經過永樂、洪熙、宣德三朝的不斷調整完善,最終確定了大明13清吏司,而且經過細化後,每個地方性清吏司還分管中央的漕運、鹽課、勛貴大臣俸祿等業務,而王崇古之所以看上了雲南清吏司郎中一職,是因為雲南清吏司分管大明天下漕運這一肥差。
漕運,自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後,南糧北運,帶動了運河兩岸的經濟發展,北方的皇權為了控制日益富庶的江南財稅,尤為重視漕運的發展。
到了明朝,尤其是朱棣遷都北京以後,漕運又一次迎來了大的發展,北直隸地區有三分之一的糧食都是江南湖廣地區通過大運河運來的。
王崇古其實早在和餘子俊勾搭在一起時,就看上了戶部的肥缺,怎奈這幾年無論自己怎麼暗示怎麼舔,餘子俊都不願意為他說話。
正好,自己被皇帝派來河南巡察,天賜的良機不抓住,那他這些年就白混了。
不一會,差役出來了,明顯比剛才熱情了許多,恭敬的說道,「王大人,請隨小的來,這邊請,請。」
王崇古的鼻子輕哼一聲,帶着長隨大步走進了府衙。在差役的引領下,穿過第一進的大堂,便來到了二堂,這裏是府尹日常辦公的地方。
差役卻沒有領他們進二堂,而是在走廊的盡頭一轉,走到了一個小花園內。
花園內松柏翠竹交相呼應,假山亭台錯落有致。雖是寒冬,但花園內的臘梅卻開的異常嬌艷,沙沙的風吹竹林聲,曲徑通幽的小路,讓王崇古一陣恍惚。
又往裏走了一會,穿過一座假山後,來到了一個非常別致的小院,此時小院內的正房門口內站着一個越弄五六十歲的老頭,王崇古趕緊快走幾步,上前躬身行禮道,「都察院河南巡察御史王崇古,拜會黃大人。」
「哈哈哈,王大人一路辛苦了,快快進屋。」黃璿(xuan二聲,美玉的意思)
按理說,一般的地方官聽說都察院巡察御史來了,都巴不得上趕着出來迎接,而黃璿只是象徵性的在門內迎接,有些失禮,可在王崇古眼裏,什麼失禮不失禮的,哪有官職來的實惠。
且不說黃璿在地方,就是他在京城為官的十年,不管是官聲還是人脈都是槓槓的。更是和內閣六部的諸多重臣相交頗深。
所以王崇古上來就把姿態放的很低,想給黃璿留下個好印象。
進了屋,二人一套官場問候,下人上了茶,退出屋後,黃璿開口道,「王大人幾時來的河南?」
開口不問來開封,而是問河南,王崇古心中暗道,「真是個老狐狸。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