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如果陛下的詔書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最好的結果。
但是馮唐看城牆守衛的情況,要想不戰而說服太子投降的可能性太小了。
縱然如此,該走的流程也必須要走,萬一太子就投降了呢?
馮唐帶着夏守忠和數百將士到城牆下喊話。
馮唐道:「太子殿下,陛下已經知道了神京的情況,特命末將回京處理,還請太子殿下開城門放末將大軍進城。」
太子道:「馮將軍,父皇遠在孝慈縣,對神京的情況一知半解,加上小人和佞臣的挑唆,難免做出錯誤的決定。」
「如果父皇親自前來,本宮願意給父皇做出解釋。」
馮唐道:「殿下,陛下命末將全權處理此次事件,末將不敢對殿下不利,等陛下回京之後,一定會給殿下一個公正的結果。」
太子道:「馮將軍想要進城也不是不可以,但全軍需要放下武器,本宮也可以保證,一定不會為難馮將軍,會公正對待京營將士。」
馮唐道:「太子殿下為難末將了,末將不敢遵令。」
「陛下有言在先,若是殿下冥頑不靈,允許末將武力攻打,末將擔心,兩軍交戰會對殿下將來不利,特來提醒殿下。」
太子道:「馮將軍多慮了,本宮將來會親自給父皇解釋。」
「本宮不會率先發起攻擊,若是馮將軍進攻,本宮為了神京百姓的安危,只得進行防守,還望馮將軍體諒。」
馮唐道:「太子殿下,是非對錯,先聽聽陛下的聖旨吧。」
「夏公公帶來了陛下的聖旨,殿下聽完之後再決定不遲。」
夏守忠拿出聖旨,念到:
奉天承運皇帝,誥曰:
朕自登基以來,承繼大統,肩負社稷之重,心懷黎民之安。本欲以仁德治世,光耀祖宗之業,然世事無常,家國之殤,令朕痛心疾首,不得不以此罪己詔,告慰先祖之靈,明示天下臣民。
朕之罪孽,在於教子無方。朕之諸子,本應承繼大統,輔佐朕躬,共謀國是,然朕溺愛過度,教導無方,致使其等心生異志,竟至於兄弟鬩牆,骨肉相殘,此皆朕之過也。朕未能以身作則,教以忠孝之道,令其等誤入歧途,朕之罪大矣。
朕之失察,在於權力之爭。朕雖欲以仁政治國,然於家族內部,權力分配不均,未能妥善處理諸子之爭,以致紛爭四起,朝綱動盪。朕未能預見此禍,未能及時制止,致令國家蒙羞,百姓遭殃,朕之罪深矣。
朕之失德,在於未能以身作則。朕身為天下共主,應以身作則,行仁德之道,然朕在諸子之爭中,或有偏袒,或有縱容,未能秉持公正,以致諸子離心離德,國本動搖。朕之德行有虧,未能樹立良好風範,朕之罪重矣。
鑑於此,朕決定:
一、凡參與此次事件的文武百官,朕一律既往不咎,事後絕不追查,若違此言,天地不容。
二、太子言行失當,但終究是為了大乾天下,責令在東宮自省,等朕回京之後再行處置。
三、朕將深刻反思,痛定思痛,修身齊家,以身作則,教導諸子以忠孝之道,以國家為重,以百姓為先。
四、朕將加強皇室教育,培養諸子以仁德之心,以忠孝治天下,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朕深知,此等過失非一朝一夕所能彌補。然朕願以此罪己詔為誓,痛改前非,勵精圖治,以期國家安定,百姓安寧。望天地神明佑我華夏,望百姓臣民共鑒朕心。
欽此!
隆正二十五年三月初七。(寫詔書的時間)
太子沒有想到,隆正帝寫的並不是一份斥責他奪權篡位的詔書,而是一份罪己詔。
最近幾個月,隆正帝越來越覺得是自己當年的事情才導致了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