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永遠稱頌着和平,正如同人們永遠憎惡着戰爭,也不過是因為和平的豐碑永遠是建在屍堆之上的,從無例外。」——赫豆《墜星戰爭紀年冊》
「觀眾朋友們,觀眾朋友們,歡迎大家收看這一期的《走進科學》節目,我們就在地宮發掘的現場為您現場直播極地外星飛船墜落點發掘的全過程。」
穿着棉衣的女記者站在斜飛的細雪裏忠實地向整個國家直播着一個戰爭遺蹟開挖的情況,雪粒被風裹挾飛到了她的眼鏡上,零下二十幾度的氣溫中,她拿着話筒的手都不見動一下。
所謂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作為一個女性記者能被國家電視台委以重任派到發掘現場的一線,這位記者少不得要有幾分風雨不動的沉穩與淡定。
「現在隨着鏡頭的推進,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山上挖開了一個大坑,經過幾年來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我們即將共同見證這勝利的曙光,只要一會兒這個巨型起重機抬起那塊金屬門(攝像機給一塊巨型石板一樣的東西來了一個大特寫)這個墜星戰爭時期由外星人打造的巨大飛船的遺骸即將在世人面前揭開神秘的面紗。」
廣播室里的主持人與嘉賓也非常興奮,他們興致勃勃地討論着這個金屬門的大小方位花紋,甚至可能有的生辰八字。
「這樣的金屬板已經足夠證明在一百多年前的戰爭中,我們地球的科技水平與對方的距離簡直是天壤之別。當年能夠勝利真的是太難了。」一個專家用手比劃了一下,「這塊板子現在看起來是個門,其實通過這些年的發掘,我們認定它其實是巨型飛船的承重支架,這個廢墟我們已經發掘了整整三十年,現在上半部分已經徹底發掘完了,這個板子的下面是我們三十年來無限想像的另一部分外星飛船。」
主持人點點頭表示贊同,接着轉頭看向另一位歷史學家。
「這個外星飛船有一直存在着巨大的謎團,從三十年前被發現到現在,我們沒有在殘骸中發現任何一具外星人的屍體,也沒有找到當初飛船突然墜毀的原因,可以說打開另一半的殘骸很有可能為我們揭秘當年戰爭突然結束的真正原因。」另一學者鄭重其事地扶了一下自己的眼鏡。
主持人繼續點頭。
「會有什麼大概之後就知道了,我更好奇我們這些年除了沒發現那些墜星者之外,我們也沒發現那個所謂救世主的蹤跡啊,雖然你們覺得是野史,但是真的有太多當時的資料說是有人以神奇的方式直接衝擊了這艘飛船才導致了飛船墜毀的。」這是第三位嘉賓——一位演藝圈的歷史愛好者。
說到野史,幾位專家和主持人都興奮了起來,他們開始談論當年那個被稱作殺人者、後來又被奉為救世主的女人,談論那些在歷史中逝去的英雄,談論那場突然又突然結束的戰爭,歷史留給了人類太多的謎團,在一百年後人們終於可以再次讚美星空之餘,他們也對那段歷史充滿了好奇與暢想。
這種討論從攝像機前蔓延到了人們的身邊,人們盯着電視機和電腦的屏幕,從不曾歇止自己的想像,無論是關於地外文明,還是關於那場戛然而止的浩劫。
在網絡平台上,#飛船遺骸發掘#的話題也已經上到了話題榜的首位,話題下有十幾萬條微博在討論遺骸里到底有什麼,飛船到底是怎麼墜毀的,當年的救世主到底去了哪裏。
一個高瘦的男人穿着黑色的羽絨大衣戴着墨鏡站在山坡上低頭玩着手機,在他前方五百米就是雪原上人來人往的地宮發掘的現場。
發掘現場的周圍有軍隊巡防走過,這個一身黑的男人就站在他們的視野範圍內,那些人也無動於衷。
「在這個鬼地方,蹭個wifi都要隱身。」他輕聲抱怨了一句,另一隻手隨意地在空中劃了幾下,在他黑色手套划過的地方淺藍的光暈轉瞬即逝,隨着圖形的完成一道清風從光暈中噴薄而出。
風奇異地只在他的身邊呼嘯,夾着雪粒打着卷,帶着呼嘯聲翻滾着雪屑與塵埃,飄飄搖搖了幾下,還是歸於沉寂,掩蓋着他的存在。
「有沒有人跟前面這群傢伙說過,今天忌動土?」
繼續玩着手機,這個男人絮絮叨叨個沒完:
「今天北方大凶啊,這些人就不怕挖出一個怪獸?」
說到怪獸兩個字,他不知道想起
第1章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