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5日,聖瑪麗島。
這個月份的聖瑪麗島正是雨水漸漸變多的季節,同時也是疾病多發的季節。潮濕悶熱的天氣、不時掠過海岸的颶風以及經常可見的傾盆大雨,使得這個美麗的熱帶島嶼幾乎成了整個華夏東岸共和國境內最不宜居的地區。
事實上也差不多。在如今的華夏東岸共和國境內,新華夏地區的四個城鎮(新華港、西鄉半島、塔城港、聖瑪麗島)的居民年死亡率常年保持在10%左右,成了東岸共和國身上一個緩慢持續失血的傷口。肆虐的瘧疾是本地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幾乎佔到了死亡原因的六成,此外痢疾、霍亂、黃熱病等也是人們致死的主因。
即便是在開發最早、生活衛生條件最好、堪稱熟地中的熟地的新華港,去年一年政府將居民死亡率控制在了9%,都已經被視為了不起的成就和天大的好運氣了。在東岸共和國的本土,新華夏島給人們的印象一直就是死亡和富饒的雙重屬性。《真理報》有一期曾登載過,新華港某村幾十戶人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家生了四個小孩卻只活下來了一個,其他的人家稍微強點,基本上是兩三個小孩里活一個。
有這樣的健康記錄,也就難怪乎新華港發展了這麼多年,人口卻始終上不去。要知道,國家平均每年都會流放五百名印第安開拓者到這邊來定居,此外本地政府也經常從遠東過境的移民里截留——不但是身體虛弱無法繼續遠航的截留,就連身體強健、一看就很能幹活的也要截留不少。再加上新華夏開拓隊堅持多年的問馬斯喀特商人購買波斯、俾路之人女奴。新華港加西鄉半島的總人口到今年年初才將將突破了4500人。整個殖民地四個城鎮的總數也不過是八千人出頭而已。
這樣少的人口數量,幹什麼都很令人蛋疼。比如眼前的歸化港(安布迪富圖特拉港)——因本地數百名海盜及家屬接受東岸人的統治而得名——人口數量加上這兩年陸續移來的數百名明人、希臘人才剛剛破千,經濟上也主要以種植玉米、伐木為生。甚至連捕魚都很少,因為他們缺乏足夠的漁具。
這裏雖然不是新華夏島傳統的漁業區——新華夏地區漁業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顯然是在島的西側、莫桑比克海峽以內,那裏盛產大龍蝦及各種經濟魚類,甚至偶爾還能看到抹香鯨的身影,比起這裏是富饒多了——但島的西側大陸上好歹也有多條大河入海,漁業資源相對還是比較豐富的。但由於種種原因。這裏的居民一直沒能利用起來。
乘坐新華港——歸化港——塔城港定期航班上岸的利群此時見到的便是這麼一副場景。破破爛爛的低矮木屋、規劃凌亂的城區建築、被水泡軟的砂石路面街道、光着屁股倚在門邊的小孩,以及不時在街道上哼哼亂竄的家豬,無一不在向人們訴說着這是一個何等偏僻落後的地區。
利群剛看到這副場景時曾有些恍惚,依稀間他仿佛又回到了當年曾經縱橫馳騁過的大明。當時在南直隸鳳陽一帶流竄時所見到的,可不就是眼前這副景象。利群搖了搖頭,驅散了腦海中的幻覺,然後定神看着面前一個穿着棉布衣衫的男人。這個人是碼頭辦事員,正在給他們辦手續,利群仔細觀察了下,只見他皮膚微黑。臉上的五官清楚地表明他是歐洲海盜與本地土著的混血後裔。他身上還穿着一件染過色的中山裝,利群認得這種服裝。這是政府給基層官員、辦事員們發放的統一制服。
與利群等人一起過來的新華港官員一上岸便冒着大雨走到了一處兩層木屋前,扯開嗓子吼了兩聲後,一個中年男人幾乎連滾帶爬地從樓梯上走了下來,然後與該官員進行了一番交談。交談完畢後,兩人便一起朝利群等人所站的碼頭遮雨棚下而來。
&我介紹一下,我姓魏,叫魏克多,我的父親來自南特,他曾是一名偉大的航海家。」這個面向看起來不是很老的男人介紹着說道,「現在我是本地的鎮長,上個月新華港的史隊長剛剛任命。」
聽到翻譯將當地土語翻譯過來後,利群點了點頭,然後朝陪同他們前來的官員道:「那麼於科長,我們現在就去參觀一下種植園?時間有點寶貴,我們不想浪費太多的時間。」
被稱作於科長的大鬍子男人抬頭看了看頭頂仿佛破了個窟窿般下雨的天空,嘆了口氣後說道:「那好,我們現在就去。來之前我從資源局調來了一份歸化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