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地處上游,南北衝要,武昌、巴陵皆為通商口岸,洋務日繁,動關大局,造就人才,似不可緩。」正是春花爛漫的時節,長江岸邊一處風景秀美的桃花園內,裕大昌布行東主黃伯超正與老友張紹宗對坐閒飲。
「信睦賢弟,你這是自吹自擂啊,裕大昌商院舉辦十年,人材奮興,成效卓著。信睦嘴上不言,但心中想必極是得意吧。」張紹宗抬眼看了下正慷慨激昂的黃伯超,打趣地說道。
他與黃伯超基本已是通家之好,兩人志趣也很相投,可謂至交,因此說話也很隨意。他們剛才提到的裕大昌商院創辦於九年前,由黃伯超一力舉辦,打的便是為社會培養商學人才,扭轉在與東國貿易中長期處於劣勢的窘境。
在九年前那個混沌的歲月,創辦商學院當真是破天荒之舉,黃伯超為此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學院牌匾被人砸爛,大門被人潑糞,本人被人指着鼻子罵都是小事了,最讓他感到傷心的,還是學院內時不時有學生頂不住壓力退學。
好在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這是誰也無法阻擋的。九年時間一晃而過,如今的環境又發生了不少的變化。岳陽左近的守舊分子興許是累了,興許是知道扳不倒黃伯超,最後還是放棄了對裕大昌商院的攻訐,更多地採取一種不聞不問乃至不合作的態度,這讓黃伯超及裕大昌商院的處境稍稍有些改善。
在這九年間,裕大昌商院足足培養了一百多名合格的商業人才。這些人畢業後,大部分都進入到了裕大昌布行和裕大昌紗廠(黃伯超與張紹宗合股興辦)工作,小部分去了其他商行,甚至某位有些背景同時也有功名的學生,畢業後直接進了大順戶部,一時極為轟動。
根據活躍在岳陽府的東岸情報官員私下裏調查,裕大昌商院歷屆畢業生的水平還算可以。他們可能在知識面上不如煙臺學院商業方面的畢業生,但頗具中國傳統智慧,深諳在中國大陸上做生意的秘訣,競爭力還是很強的。黃伯超用了他們後,這幾年間慢慢就把生意擴張到了其他許多城市,如沙頭市、武昌、九江、長沙、衡陽、重慶等地,且都是自己派人去當地設點,開拓市場,完全沒有人才不敷使用的感覺,讓很多人刮目相看。
要知道,傳統的商業家族一般都是自己培養商業人才,如挑子侄輩中聰明伶俐的,如着重培養有潛力的職員(商鋪夥計)等等,採用的是以老帶新、師徒相授的模式,周期往往非常漫長,且老師喜歡藏着掖着,人才的成長速度較為緩慢,且數量也很有限。但學校公開授課就不一樣了,從培養人才的速度、數量而言,是前者的十幾倍乃至幾十倍,效率上升得何止一點,完全是顛覆式的。
而在看到裕大昌商院這種高效率的人才培養模式後,其他商人也開始了效仿,他們有的成功了,獲得了大量急需的人才,有的則在保守勢力的反撲之下失敗了。但不管成功還是失敗,至少這股風氣是被有效帶動起來了,社會表裏兩層都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現在不僅僅是商人,就連大順朝廷的上層人士,都深感人才的匱乏,大辦教育的衝動愈發強烈。以長沙槍炮局為例,因為戰事頻繁的緣故,李順朝廷一直想擴產。可在一個封建朝廷,工廠擴產可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製造槍炮的設備就不談你了,單就人才的不足就很要命。能設計、操作和維修機器的人,不是普通人,你不可能隨便從地里抓一個農民過來就行。在機械化生產越來越流行的當今,文盲工匠已經不再吃香了,取而代之的是通文墨、會算術、懂機械原理的工人,技能要求是越來越高,培養的難度是越來越大,這對一個社會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人曾經幻想,我中國地大物博,能工巧匠眾多,只要你提出一個設想,我很快就能給你造出來。或許吧,但這種人有幾個呢?他會了,其他人也會嗎?會自己設計,產品更新疊代嗎?再者,大規模工業化生產與傳統手工生產是質的區別,操作機床、維修機器、設計生產線乃至經營管理,所需要的人才是海量的,遠不是你一個兩個能工巧匠就能維持的。傳統的師徒制培養人才的方法已然不適合這種生產模式,你必須改革教育模式,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能夠大規模快速培養人才的模式。很顯然,學校教育是最合適的了!
長沙槍炮局就模仿東岸開設了局辦的機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