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二百三十四章 劇變(二)

第二百三十四章 劇變(二)

    1687年5月15日,永州府道州郊外的一處管道邊,一隊兵馬剛剛走過。 .

    這是來自附近縣鄉的團結兵,按照上峰的命令到道州城外的一處大營集中,隨時準備領受各種任務。團結兵,顧名思義是地方上的團練武裝,但和傳統意義上的團練又有所不同,因為其指揮使和中上級軍官都是朝廷任命的,只有下級軍官是由地方推舉,要麼是地方上有勇力的遊俠兒,要麼是地主豪商家庭出身,總之是一種奇怪的混合體,與後世清末的團練(如湘軍)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在大順這個極度仰慕唐制的國度,團結兵已經被定為主力部隊以外的重要補充,承擔着彈壓地方、維護治安、轉運糧草、看管俘虜等工作。比如在川南、湘西清理土司勢力的戰鬥中,順軍就大量使用了各府的團結兵輪戰,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也節省了大量的軍費。

    綜合說起來,團結兵和東岸的民兵制度有些類似,即在農閒時節統一進行訓練,然後由朝廷發放裝備(一般是冷兵器,火器很少,鎧甲這類貴重的裝具基本沒有),自己準備好到達集結地點的糧食、醬菜及其他用品,然後等待開拔。

    團結兵制度存在的基礎,是民間有充足的資財能夠支撐這種訓練、行軍和作戰,這就要求他們至少是有一些田產的自耕農,身無立錐之地的赤貧佃戶是無法承受這種負擔的,況且軍官們多半也看不上這些長期營養不良的傢伙。


    也託了大順起家時的政權性質(農民軍),攻佔湖廣、江西等地時打土豪、分田地搞得非常積極,雖然平添了不少阻力,但對於在地方上建立穩固的基本盤卻有很大好處。再加上這幾個省在明末時長期陷入戰火,人口死傷慘重(江西甚至還被東岸人擄掠了一把),地方上無主之地甚多,後來大順政權乾脆進行了大裁軍,將鼎盛時超過三十萬人的部隊裁撤掉了起碼三分之一,然後分散到湖南、江西的很多州縣為民。這些人基本都是自耕農,在堪稱魚米之鄉的江西、湖廣成家立業並經營了一代人後,現在已經薄有家底,因此團結兵制度也能夠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開來。

    這種制度在南明境內就無法推行。蓋因其地方上舊有勢力盤根錯節,土地這種農業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早就被瓜分得一乾二淨,大量人口與地主之間存在着人身依附關係,整個社會的剝削程度遠超順國和清國。這種情況下,普通百姓吃飯還發愁呢,又哪有那個精力和體力來參加軍事訓練?更別說兩廣、雲貴一帶還有勢力龐大的土司勢力了,那些山野寨民們更不可能被朝廷徵用成為團結兵。

    因此,大順這個政權別看只有幾個省,人口也只有一千多萬,但戰爭潛力絕對不可小覷。團結兵這種預備役制度說穿了並不新鮮,古代就有,但人家能夠在全國推廣並已經維持了十多年之久,確實很了不起,足以吊打南明朝廷及旗下各路軍閥。

    而團結兵也只是這個國家戰爭潛力的一部分,事實上比預備役團結兵更重要的,是這個國家多年來一直大力整飭着的公路及水運系統。當年為了在清廷這個龐然大物的威壓下堅持住,東岸人很是派了很多批次的道路、橋樑及運河方面的工程師幫助他們改善國內的基礎設施,以改善其後勤物資及軍隊的調動速度,減少路途上的損耗。

    在那個年代,東、順兩國關係異常密切,東岸人出口了大量的水泥、石灰、鋼筋到順國,幫助他們建起了一系列的永久碼頭及依託其運轉的倉儲物流中心,這些都對改善順國的軍事後勤益處很大。再後來,他們還出口了很多木工機床,幫助他們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利用木材這種天然資源的體系。當然東岸人也沒忘了幫助順國培養一批建築人才,灌輸了一些先進的物流運輸理念,讓順國上下對交通基礎設施的重大作用有了深刻的認識。

    可以這麼說,是東岸人的啟蒙,才讓順國君臣明白了公路、運河、碼頭、倉儲中心這類基礎設施,同樣是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僅僅是錢糧土地和人丁。打個比方,你後方再富裕,生產出來的糧食再多,若是交通不行,大部分也運不上前線,十袋糧食有九袋被運糧的人畜消耗在途中,只有一袋糧食能夠送抵前方。而就這少少的一袋能夠送上去的糧食,也因為路途艱難、曠日持久的緣故,被攤上了極大的成本,因為運糧夫子們跋山涉水在外奔波,很明顯是要誤了農



  
孤獨麥客推薦:  晚唐浮生  晉末長劍  
隨機推薦:  帶着農場混異界  生生不滅  神級插班生  天降鬼才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360搜"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