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普夏乘坐的「楚科奇」號武裝運輸艦穩穩地航行在江面上。
17世紀的湘江江面極為開闊,洞庭湖也確實是一派浩浩湯湯的萬千景象。此情此景,本應是騷人遷客大發才情,臨江賦詩的絕頂所在,只不過,建在湘江兩岸的那一連串磚石堡壘以及堡壘上密密麻麻的炮筒,這些代表着赳赳武夫的建築,總能讓稍起詩性的文客們又無言地沉默下去,世道多艱、生活困苦,還吟個屁詩!
況且,如今大順的新皇帝(李過在臨死前匆忙稱帝,年號中興,因此1667年是為中興元年)也不喜歡詩作上佳、文采飛揚的士子,這個武夫出身的馬上皇帝更喜歡的是力能扛鼎、勇冠三軍的壯士,要麼就是能夠製作槍械、鑄造火炮的能工巧匠。至於說文人墨客,他也就是稍稍禮遇一番罷了,要說多重視那就真的是扯淡了。
巴l縣是岳州府的首縣,地處湘江、長江匯流處,又扼守着洞庭湖的入口,可謂是順軍陽江防線的最重要節點。因此,在這個關鍵的地方,大順修建了大大小小一十七座堡壘,每座堡壘可屯兵數百至數千不等,由二萬餘大順中營將士戍守,是清軍南征的最大阻礙,多年前雙方曾在此反覆拉鋸,清軍死傷枕籍卻仍無法攻取,最後只能鎩羽而歸。
而在東岸內河炮艇時不時也來附近轉悠一番後,清軍就更是絕了強攻拿下巴l縣的心思,順軍也趁着清軍勢力退潮的良機,發展到了湘江和長江北岸,並在那裏修建了一些堡壘,以作為巴l縣北部的防護兼預警體系,使得岳州府看起來更加穩如泰山。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後來續建的堡壘都是順軍自己獨立完成的。他們在本地起窯燒磚、伐樹取木,依照東岸工程師設計的既有堡壘的型制,大量徵發民夫,仿製出了一大批大大小小的堡壘,讓因為東順關係緊張一度撤離後來又返回的東岸工程師們也大為驚異:雖然這些順國人不懂建築工程學、力學等相關知識,但照貓畫虎的本事倒是不賴,以前還真有些小瞧了這幫土不拉幾的傢伙了。
只不過順軍目前還缺了關鍵的磚瓦輪窯技術,也缺乏能夠大規模提高燒磚制磚效率、成品率的技術,因此這種大規模修建堡壘的情況也只在與清軍勢力犬牙交錯的湖廣前線比較常見,以抵禦清軍可能有的大規模攻勢。至於說深處後方的jx中南部、hn等地,除了實在重要的交通要道之外,基本是很難見到堡壘群的。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還是修建堡壘的成本太高了,高到順國朝廷上下都有些難以忍受的程度——無論是徵發民夫、開礦取石、起窯燒磚、伐樹取木,還是修建堡壘本身,都是極其消耗民力的事情——要不是軍事壓力實在太大的話,估計李過當年在立足未穩的情況下都不會採用這種堡壘戰術。
郭普夏乘坐的「楚科奇」號武裝運輸艦(「雅克薩」級的第九艘)在掠過幾座厚實的堡壘後,緩緩停靠在了一處特意為其修建的小碼頭邊。這個碼頭嚴格來說也是個小要塞,不但安放了四門從東岸進口的小口徑火炮,還有大順自鑄的一些小炮(在東岸人看來僅僅是大口徑火槍罷了),用來防範可能會有的水面襲擊。
碼頭內駐了三百守兵,全數裝備了東岸從rb採購後轉賣來的火繩槍,這就是嫡系部隊的好處了。巴陵守軍,從李過時代起便隸屬於中營,也一直是中營權將軍、hb節度使、大順儲君李來亨的直屬部隊之一,因此即便是這些擔任守御任務的非野戰集群都大量裝備了火槍,更別提李來亨親領的三萬多野戰部隊了——這三萬多人中,有一支揀選五營精銳組建的全火器部隊,裝備四千餘杆東岸進口步槍及數十門進口或自鑄火炮,規模約五千人,號為「銀槍效節軍」,是李來亨手下一等一的寶貝疙瘩部隊,從不輕動,但一旦出戰,基本都能戰勝同等數量的清軍。
當然對面的清軍也不是傻瓜,在見識到銀槍效節軍以及郭升麾下一支同樣全火器部隊的威力後,在現實的壓力下,他們也慢慢開始了軍事改革,即加大軍中火器的配備力度、重金聘請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軍官(當然是私下裏了)傳授戰法,並想盡一切辦法改進火器的製造工藝——因為繼承了明朝的大部分「工匠遺產」,滿清在自產武器這方面倒比流民出身、底子薄弱的順軍要好很多——以期慢慢提高戰鬥力,與先他們一步改革的順軍相抗衡。
第三百二十五章 勸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