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梁一直在觀察行軍中的呂哲軍,對於騎兵更是關注到眼睛不願意挪開。
「與單騎走馬沒什麼區別,一樣的騎跨戰馬行軍姿態,看樣子騎術也並不是多麼高超,那是怎麼能平穩地坐在馬背上衝鋒近身搏殺?」項伯沒有看見那支人穿甲馬也披甲的鐵騎:「那支給人很恐怖印象的……鐵騎,沒錯,就是鐵騎!這支軍隊也沒有看見,呂侯的保密意識很強啊!」
項權默默點頭,就像是項氏子弟兵那樣,行軍的時候將鐵甲放在包裹讓士卒背在後背,手中的鐵質兵器也是一直用唱布包着,根本就不輕易示人,所以呂哲極力掩藏人能夠騎馬衝鋒肉搏的秘密,又將鐵騎藏得嚴嚴實實才是應有之意。
「一定要找到這個秘密!」項梁的語氣里充滿了渴望。
呂哲軍的輕重騎第一次亮相給人的印象太過深刻了,只要是親眼目睹的人無不是被那一幕震驚得失態,腦海中不止一次的想像和推延該怎麼應付,但是所知道的資料太少太少了,根本就無法憑空的找到可以對付辦法。
事實上哪怕是知道輕重騎的優缺點也不是想對付就能對付的,不然華夏歷史上的北方遊牧民族就早該被亡國滅種了,哪還能屢次地南侵併竊取天下。
很多人研究過該怎麼去對付騎兵,得出的結論是騎兵只能由騎兵來對抗,若是用步軍去與騎兵交戰也只能是被動的防禦,步軍對上騎兵哪怕是戰勝了也無法大量殺死殺傷,畢竟騎兵是四條腿,哪怕騎兵戰敗都能依靠極強的機動性逃跑,想要大量殲滅騎兵只有在特殊的地形進行埋伏才有可能。
騎兵只能由騎兵來對抗?那麼就需要有足夠的戰馬來源,也就是天然的、良好的牧馬場。華夏大地的天然又良好的牧馬場有多少?河朔地區地勢平坦水草肥美算一個,隴西平原亦是算一個,遼東的幾個不大的平原也能湊數。這些地方孕育出來的馬種才能算是比較優質的戰馬。其餘地方哪怕是也能養馬,因為地理關係和氣候關係孕育出來的馬種也僅僅是一般,並不是良好的軍用馬。
若是有地圖,可以看看能夠孕育出良好戰馬的牧場都是在哪,無論是河朔還是隴西,昂或是在遼東,無一不是在離遊牧民族很近的地方,稍一差池這些地方就會落在遊牧民族的手中。而農耕民族說實話啊,在春秋戰國乃至於是秦一統時期還有不錯的牧羊馬匹和訓練戰馬的手段和技術,可是在兩漢乃至於是更後面的朝代。除非是能馴服胡人為自己牧馬,不然根本就養不出好的馬種,也沒有太好的手段來訓練出戰馬。
春秋戰國能養出好馬,那是因為這個時期是華夏民族擴張最為迅猛的年代,在擴張的過程中不斷主動地去融合異族,連帶異族一些好的技術也據為己有。秦就更不用說了,秦人花了幾百年的時候主動去融合戎狄,秦人更是為周王室牧馬出身的,怎麼會缺了養馬和馴馬的法子?
若是以養馬和馴馬的方面來說。呂哲來到了一個不錯的年代,在這個時代里秦人佔據了一大片適合養馬的隴西,不是兩漢時期的隴西,是還有天山以西大片平原的隴西。在兩漢時期天山以北那些滿是河流和平原的地盤已經丟了。
在秦剛一統天下時期,被滅六國中的趙國和燕國馬匹更是被秦國掠奪,天下戰馬基本上是為秦所據有。除此之外,某些區域的秦人因為還有半遊牧習慣。雖然沒有一個比較確定的數據,但是秦擁有的戰馬數量絕對不會少於六十萬匹。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戰馬是什麼,以為每一匹馬都能成為戰馬。可事實並不是那麼一回事。不是每一匹馬都能成為戰馬,大概四到五匹馬之中才能出現一匹戰馬,概因成為戰馬需要足夠的耐力、負重能力,除了這兩個前提之外,成為戰馬還需要能夠被訓練成擁有懂得騎士指令的靈性、不怕喧譁、敢於衝擊等等很多的特質。
要是說在什麼時代華夏民族能比較方便的組建起一支騎軍,那真的是以兩漢之前最為方便,而這個時候還沒有所謂的「蠻荒之地」的說法,不但是秦國內部還有半遊牧狀態的秦人存在,連帶趙、燕也有,草原對於華夏民族來說並不是無法利用的土地。更加令人欣喜的是沒有「故土難離」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更無「父母在不遠遊」的想法,該時代的人眼界雖然不開擴卻不缺開擴精神,這也是「中央集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未深入骨髓的體現。
第五百五十四章:秘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