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續部隊在三個月的時間裏陸陸續續回到南陵,包括其戰利品也分批押解了回來,在這三個月里呂哲只是進城之後再與各國使節,當然也包括馮劫和董翳草草見了一面,此後就再也沒有接見。
古時候的生活節奏相當慢,呂哲出征歸來也需要處理因為不在期間臣屬無法做主的政務,所以哪怕被安排在驛館之後呂哲只是派出臣屬招待而沒有親自接見並不算什麼失禮的行為。
借這個機會,列國使節提出了到處走走的請求,呂哲稍微考慮了一下,除了各個越城和緊要部門不讓進之外,軍隊和鄉間並不阻止使節們前去觀看。
呂哲與這個時候的所有人都不同,他是從快速節奏的社會環境長大的人,因此根本不存在需要歇息多久才能辦事的拖拉。只見列國使節一面不再召見是有特別的原因,他還沒有想好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去見列國君王派來的人,且在正式接見列國使節之前也要先搞定馮劫與董翳。
拖延時間有太多的用意了,只發展了一年多的南郡變化非常多,呂哲這一勢力的文武有意讓列國的來人看看南郡的富庶,連帶軍隊同意參觀也是想展現部隊一種隨時能戰的狀態。
只有弱小才會遮遮掩掩,強者從來都不吝嗇讓人發現自己的強大,有了征戰天下信心的呂哲那些部下們可能不懂展現強者之強大的重要性。但是他們有着一種炫耀的心理,那就是「別看我們只發展了一年,可是在我們的統治下民富國強」。
事實上。呂哲的想法無比的簡單,使節團不會只是正副兩個使節前來,必需是帶着必要的侍從和護衛,哪怕不同意參觀他們也會派遣人手偷偷摸摸查探,不如就放在明處監控起來。
在這三個月里呂哲幹了相當多的事情,首先做的就是檢查研究出來的煉鐵技術,對生產出來的鐵質兵器做嚴格的檢驗。
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呂哲治下的匠師所發明出來的煉鐵方式跟漢朝時期的技術竟是無比的相似,都是採用多爐流程的方法。另外也能看見宋朝時期濕法煉鐵的影子。
採用多爐流程是一種並不複雜的去雜質過程,其實這種方式已經能練出鋼材,只是質量上十分低劣,會有低劣鋼的出現是因為匠師發現了「煉滲碳」技術。所治煉出來的金屬在漢朝其實應該叫「百鍊鋼」。
呂哲沒有關於治煉金屬的化工知識,他要是懂的話稍微一提醒,在經過多爐流程之後再採用炒鋼技藝來完善,最後用已經發現的濕法處理,經過重複的增加碳、錳、磷、硫等等的元素,再進行多次的火煉處理,那麼合格的鋼材也就出現了。
當然,碳、磷、硫的元素是已經被發現了,但是矽、氧、氮、鈦、釩等元素嘛……似乎還要等至少兩千年。
可惜的是呂哲學的是現代建築學。哪怕是曾經有在網絡上看過煉鐵的相關知識,沒有經過系統化的學習,只有非人的妖孽才會在沒有鑽研的領域上獲得比專家更厲害的成就。
「本土」匠師所研究出來技術已經無比接近西漢漢武帝時期。算起來已經是領先世界六十年。這種技術產生後再結合秦人「特有」的流水線方式,制式化生產鐵質兵器所欠缺的不過是製作模具,然後採用倒下金汁的鑄熔技術,最後打磨鋒利就是成品。
不懂治煉技術的呂哲只知道一點,匠師們先行製造出來的鐵劍長度有五十厘米,與青銅劍對砍的時候。鐵劍會蹦出缺口,可是青銅劍卻是被斬斷了。
金屬還會有疲勞度。達到一定的疲勞度金屬就會自行崩潰,所以前一刻十分的剛硬下一刻就折了的事情並不少見。
呂哲當然沒想起金屬也是有疲勞度這麼一回事,可是專業治金的匠師沒有忘記。
匠師報告了經過實驗的成果,呂哲聽着匯報立刻就懂了,那是類似於玩遊戲時裝備的耐久度,而每一件兵器的耐久度都不能精確,只能大概的實驗出經過多少時間猛烈的碰撞,兵器就要折了。
哪有不會損壞的工具呢?能夠制式化生產出來的鐵兵已經確認優秀於巔峰時期的青銅兵,但是哪怕是鐵質兵器的使用壽命比青銅器短,只要不是短到太誇張的地步,這點是沒有太大關係的,不大規模的囤積而有計劃的生產就好了。
呂哲依稀記得是有一種鍍金手法的防鏽手段?
所謂的鍍金手法就是在鐵
第四百六十七章:鐵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