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員起來的所有軍隊是不是都要北上?自然是不能所有的軍隊全部北上,畢竟家裏總不能唱空城計。另外那些北上的部隊也不是要全部進入塞外,只有國防軍的五個軍團和禁軍會進入塞外,餘下則是會留在新歸入呂哲統治的那些區域。
五個國防軍序列的軍團是有二十五萬戰兵和大概四十萬的輔兵,禁軍是有十萬的戰兵和相等數量的輔兵,合起來就是八十五萬的在編士兵在為即將爆發的草原大戰服務。同時呢,從南陵往北邊輸送輜重的民伕是將近七十萬,他們輸送到了東海郡之後就算是到了終點,到了那裏就該是走海運直接送往膠東郡,再沿着軍隊開闢出來的道路徑直送往雁門郡那邊。
有相當一部分的物資也會運往薛郡,畢竟那片區域戰火剛剛平息不久,漢國想要維持當地的黔首口號必定是需要糧食。
漢國光復齊地後,執行的是以工代賑的模式,很多黔首被國家聘請建設當地的基礎設施,不少則是充任民伕將一些在薛郡的物資薛郡將物資轉送雁門郡。而等待物資抵達雁門郡就沒有民伕們什麼事了,餘下是由軍方來自行運輸。
除了國家行為的輜重輸送之外,民間的商賈其實也在大批量地運輸貨物前往北方,商賈運送過去的物資自然是想賣給軍隊。而自古以來商賈追逐於戰爭,帶着人運送物資前往戰場是很普遍的事情,他們攜帶物資前往戰場賣掉有時候獲利多有時候獲利少,真正能讓他們產生效益的是購買軍隊將士的戰利品,然後運輸回本土販售,往往能獲得難以想像的巨利。
商賈跟隨軍隊進行買賣的這種行為是得到國家的支持和鼓勵,畢竟商賈運送越多的物資就越能減輕後勤壓力。
八十五萬部隊要出塞作戰,可以想像後勤的壓力會有多大,國力小的國家別說是八十五萬軍隊,估計有個十來萬就無法支撐。想要擔負起那麼龐大部隊的後勤鏈,沒有強悍的組織能力也壓根就是別想。漢國的組織能力並不全面依賴於呂哲,他是提出相對先進的管理方式,可是要是沒有原本來自於秦國或是其他列國的老底子,也沒有實際操作人蕭何在盡心盡力地。哪怕是有那麼多的物資,光是從南方運到北方就夠嗆的。
南方水系多,漢國已經積累起了足夠的內陸經驗,從南邊運輸到薛郡有長江分流,也因為泗水這條水繫着實是連接着多個郡。運輸起來的難度被大大的減少,在動用的人工成本上也能得到很大的節約。
經過連續幾年的發展,呂哲重視的海軍雖然在形成戰鬥力上暫時沒有搞出什麼名堂,可是在沿着海岸進行運輸倒也是能辦到了。
南陵本身就是在長江邊上,經過多次的實驗,特別是第四混編軍團成功利用海運走海路被投送往膠東郡,後面的部隊只要是需要前往的地點接近膠東郡也基本是會按照海運模式來進行投送。
部隊都能走海路了,那麼運送物資自然就更加沒有問題,後面要不是因為中原、齊地、燕地、趙地、秦地需要糧秣支持,壓根就不會再動用那麼大的人力物力。也不會放着速度快又好走的水路不走去走什麼陸路。
呂哲有信心維持八十五萬部隊在塞外作戰的很多底氣是來自於海運能夠將物資便捷地運輸到北方,一直到東面的黃河為韓漢軍所控制的時候,他甚至都已經派人在觀察黃河是不是也能利用起來進行運輸。而事實證明黃河的大部分河段也確實能夠被利用,那些不能利用的河段主要原因是跟河面礁石和河床較淺有關。
黃河不能有礁石,只有海上才會有礁石這玩意?這是誰說的混賬話啊!溪水都會有石塊會橫在中間,何況是黃河。
長江河段其實也有一些地方會有橫在河段的礁石,但是後面都被呂哲動員軍隊和民間一起清除,不過呂哲整頓長江的前提條件是長江那些河段是在絕對安全不會受到干擾的前提下,目前黃河沒有像是當初呂哲整頓長江時的那種環境。
黃河的整頓肯定是會進行,不過那要在黃河兩岸成為腹地之後。而想要讓黃河成為腹地則需要掃平不服。這裏的不服是維穩新的佔領地,也就是黃河流途經的華夏固有疆土。另外,河套那片區域也需要在漢軍的絕對掌控之中。不然的話……治理黃河?哪怕是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在胡人不斷地襲擾之下。還怎麼去進行治理?
「那麼……我們的任務除了牢牢擋住
第七百二十五章:漠南(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