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幾乎全香港所有報紙的娛樂頭條談論的都是顧辰在演唱會上演唱的兩首歌曲,正如《星島日報》評論的:「一首《我的未來不是夢》唱出了多少青年人對夢想的追求與不懈的努力;一曲《此情可待》讓多少瀕臨破碎的感情破鏡重圓;正如辰少自己所說的,這新歌延續了他的標準,那就是經典,期待着這兩首歌正式發行的那一天,這不僅是小編的期待,相信也是無數歌迷的期待。」
《東方日報》也有評論說:「雖然辰少無以倫比的才華已無需再用任何華麗的詞語去形容,但當在演唱會現場聽到《此情可待》那略帶沙啞的深情歌聲響起時我依然被感動了,『遠隔重洋日復一日,對你的思念日益瘋狂,儘管電話的那端傳來你的聲音,仍不能緩解思念之苦。何日才能相見,分隔豈能永遠!無論你身在何處,無論你在為何忙碌,我始終在此為你守侯……多麼美好的愛情承諾。只是歌聲雖好,但現實中又有多少人願意等待?多少人又值得等待?」
當然,有褒自然右貶,《成報》就毫不客氣的批評說:「毫無疑問,顧辰在昨晚紅磡體育館內的行為是典型的喧賓奪主,他的光芒完全掩蓋了演唱會的主角,或許他根本就不應該出現在演唱會上。」
……
不管是褒還是貶,媒體的各種評論也只是為了博消費者的眼球,只要不是太過尖銳的,消費者看了大多都是付之一笑,很少有人會認真去計較,然而世界上總少不了一些喜歡搞事的人。
香港著名的才子黃霑於隔天在自己《明報》的專欄中對《此情可待》這首歌做了深入的點評:「昨晚的紅磡體育館內,在數以萬計歌迷的熱情挽留下,原本只打算演唱一首歌曲的顧辰又演唱了一首中文名為《此情可待》的英文歌曲,雖然我沒有在演唱會現場親耳聽到這首歌,但據說現場很多人都被感動得哭了。說到這裏我心中不禁有一個疑惑,一個同齡人大部分都還在看着漫畫,喝着可樂,傳着紙條的年輕人為什麼能寫出如此輕易就能觸動人心靈的情歌?」
「我想起了半年前那場專輯發佈會上顧辰演唱《吻別》前說的那段話『那年盛夏,他十八歲的年華無奈懦弱,她給了他半個夏天的愛情印記,他卻要用餘生的所有時光去細細地品味,試着去慢慢地吻別那段早已迷失的愛情』,我不禁想,顧辰是不是經歷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而且還是以『被甩』的結局收場的。好吧,我承認我這樣說可能會引起很多顧辰歌迷的憤怒,可能我明天出門要戴個帽子才行。但我想說的是正是因為『被甩』所以才刻骨銘心……」
黃霑在香港娛樂圈內是出了名的毒舌,一張嘴不知得罪了多少人,他這次舊事重提不過是想調侃一下顧辰而已,可他的調侃卻有很多人當真了,尤其是顧辰的歌迷,於是媒體上頓時掀起了一陣討論和尋找顧辰初戀女友的熱潮。這本來也沒什麼,畢竟觀眾所關注的永遠都是媒體所追求的,等熱情過去了,事情也就慢慢平息了,但一件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卻把顧辰推到了風口浪尖。
起因是台灣藝術大學有一位女生或許是愛慕顧辰或許是出於其他目的公開宣稱就是顧辰的初年女友,這下子等於是捅了馬蜂窩,這位女學生立刻就成了全校女生的公敵。之後不久這位女生與另一位女生因為一件小事發生了衝突,兩人從口角到動手廝打,最後雙雙從宿舍的樓梯上滾了下去。
其中一人因為頭部受到劇烈撞擊導致顱內出血,幸虧送醫及時,總算是被搶救了回來,但人還處於昏迷中,能不能醒過來,醒過來之後能恢復到什麼程度還是未知數。另一人傷勢較輕,只有右腿骨折。
按說這事與顧辰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架不住媒體的聯想和渲染。
之後那位受傷較重,也就是那位自稱是顧辰初戀的女生的母親一次在醫院接受記者採訪時邊哭邊大罵顧辰拋棄她女兒,無恥沒有人性,禽獸不如。更聲稱不排除通過法律途徑向顧辰索賠。
事情可謂是越鬧越大,同樣是那句話,有人看就有人報道,何況是關乎人命,而且是與顧辰有關的大事,媒體更是趨之若鶩,不僅是香港媒體全體出動,還有台灣、日韓和東南亞的媒體,就連《紐約時報》、《太陽報》、《華盛頓郵報》等歐美的主流媒體也對事件進行了廣泛報道。
顧辰半山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