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始於唐朝,於明清時達到巔峰,到後來,科舉制度雖漸漸腐朽,卻也有其先進之處。
這個不一樣的大明,科舉制度能夠保留下來,必然是張無忌也看到了科舉制度的優越性,尤其在古代封建社會。
一種制度,以適宜當前時代為最先進,並不是最先進的制度,就真的先進,當以適合為準。
要在大明這個生產力低下的封建社會搞九年義務教育,肯定不合適,不說國家財政是否負擔得了,一些山村鄉下的孩童,翻山越嶺去上學,就不現實。
科舉制度的先進之處在於,給寒門學子一個向上的通道,並盡力保持公正,倒也不錯。
縣試是科舉考試的開始,雖是第一關,卻也不容忽視,各個步驟都很嚴謹,鑽不得空子。
縣試的報名,在考試前三天開始,王洛帶着自己的戶籍憑證,去了縣衙。
雲和縣地處江南文風鼎盛之地,縣內村村有學堂,鎮鎮有書院,讀書人也不知有多少。
當王洛過去報名的時候,縣衙前都排起長隊了,足有一百多人,等了好大一會兒,才輪到他。
搞定了報名的事,王洛正準備回去休息,卻聽到了打招呼的聲音,轉頭一看,卻是王中、王瑞和蔣文斌。
王家村的村學,今年一共有四人準備參加縣試,除了三個免費的名額之外,還有一個蔣文斌,自家請秀才擔保,去參加縣試。
在學堂里,王洛除了和李雄、趙柯的關係不錯之外,再沒什麼交好的同學,即使一同有四人參加縣試,王洛卻也沒和他們一起,只獨自上路了。
沒想到,他們三個人混到了一起,現在又來叫他,不知是為了什麼,王洛想了想,還是停下了腳步。
「王洛,真是巧啊,在這裏碰到了,走,咱們一起去赴宴,我為你介紹一些朋友。」
王中很熱情的道。
王洛微微皺眉,推辭道:「不用了,我還有事,就不和你們一道了。」
雖在一村,同屬一族,還是拐着彎的親戚,但是,二人之間實在沒什麼交情,王洛還對其心有戒備。
一個從來高傲,對王洛不屑一顧的人,突然對他這麼熱情,王洛又不傻,如何不會警惕起來。
「王洛,你這就不對了,我們是同宗同族,又是同窗,將來走出去,便是一體,正該交流一下感情。」
王中拉住王洛,似期望似教訓的道。
王瑞也上來相勸,王洛不好翻臉,只有勉強答應了下來,與二人一起去了春江樓。
雲和縣乃是一座大縣,治下比較繁榮,縣裏的酒樓倒不少,春江樓屬其中比較出色的一座酒樓。
到了酒樓,王中報了一個包廂的名字,自有酒保上來帶路,去了二樓。
「王兄,你可來了,我們卻早就到了。」
才進入包廂,一名二十來歲的青年就迎了上來,十分熱情。
王中則連連告罪,解釋了幾句。
青年一方共有三人,兩位比較年輕,另一個年紀較大,當有三十歲往上。
經過介紹,年齡稍大的那位叫木子回,剛才很熱情迎接他們的叫潘仁善,剩下的一位叫韓方,是鎮上的讀書人。
王古秋為王氏宗族族長,亦是村裏的村老,與鎮上多有聯繫,潘仁善就是鎮上里長的兒子,和王中熟識。
雙方介紹了之後,紛紛落座,潘仁善喊來酒保,吩咐上菜,不一刻便擺滿了一桌。
不愧出之於官宦之家,潘仁善很懂得交際,活躍氣氛,三言兩語之間,便拉近了眾人的距離。
一邊飲酒,一邊談些風月,這些連童生都不是的青年,盡力營造出一種風流才子的氛圍來。
都是想參加縣試的讀書人,話題不可能不扯上科舉,潘仁善舉杯與王中一飲而盡之後,誇讚道:「常聽聞王兄學業在同窗中拔尖,這次縣試,想是胸有成竹了吧。」
王中哈哈一笑:「胸有成竹倒不敢,不過多參加了兩回,積累了一些經驗,勉力為之罷了。倒是潘兄的才名廣傳縣裏,連教諭都稱讚過的,此次縣試,當如探囊取物。」
王洛很難想像,在村中眼睛長在腦袋頂上,看人少拿正眼的王中,竟會有如此長袖善舞的一面,令人乍舌。
第十九章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