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種為官的途徑,除了科舉之外,尚有舉薦和學院派,科舉分文科舉和武科舉,考出來了就可為官。
舉薦多用在武官上,像錦衣衛和東廠這樣的特務部門,或有舉薦進入者,底層軍官也可,唯文官不行。
而學院派也是一大為官的途徑,從學院畢業,成績好的可以當九品或八品的官員,差一些的可補吏員。
走學院一途為官,比科舉容易一些,學的好了,起點不一定比科舉出來的低,看似很好,卻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進入的。
想進學院,學費可不少,普通人沒那個錢進去,一般的小富之家,都未必有那個財力。
從各自途徑進了官場,科舉出來的和學院出來的,往往會各成一黨,隱隱爭鋒相對。
科舉出來的會成一黨,學院派自成一黨,而科舉中的同鄉、中年,學院派的同學,往往會成為一黨。
雲和縣知縣趙艾通,亦是科舉出身,對於科舉出來的後起之秀,其中的人才,有提攜的意思。
王洛得了縣試第一,乃科舉後起之秀中的佼佼者,縣試考出的成績很牛,國文和歷史分別得了九十多分就不說了,算數竟考了一百。
華夏古代在算數上的研究雖然還不錯,卻不算深入,反而顯得繁複,沒有現代的解法簡單。
明朝雖然規定了算數為必學和必考的科目,相對於現代數學的發展,明顯差了十萬八千里,而這時候的人,真正精通算數的,比例比較少。
對明朝讀書人來說,算數考試普遍比較難,考一個高分都不容易,更別說一百分了。
王洛的縣試算數題,考了滿分一百分,另兩門的成績也很好,才得了縣試第一,讓趙艾通覺得,王洛是一個可造之才。
二者交談甚歡,王洛覺得,有一事需得提醒趙艾通一下,以免其措手不及,便道:「縣尊,學生這幾日聽到外面有一些風言風語,對學生不利,對縣尊的名聲也不利。」
「哦,怎麼回事,你仔細說說。」
趙艾通問道。
王洛將聽來的消息一說,趙艾通應了一聲,說有時間會處理,讓王洛不用擔心。
話才說完,便有人大叫不好,沖了進來,稟告趙艾通,外面有學子聚集,圍了縣衙。
遊行示威這種事,在華夏現代很難發生,需要報備,限定人數,根本組織不起來。
反倒在大明,遊行示威普遍存在,讀書人如果對哪位官員、哪家官府的行為不滿了,隨時可以組織遊行,聚集上一堆人,衝擊官衙。
甚至,將讀書人惹火了,百十人聚在一起,那是連知縣或者知府都敢打的,打了還白打。
明朝的讀書人太兇猛了,讓人聞之色變,趙艾通聽得讀書人圍了縣衙,再不復先前的漫不經心和淡定了,急匆匆向外跑去。
王洛的眼珠子一轉,覺得這事或許與自己有關,連忙舉步,跟了上去。
到了縣衙門口,發現這裏人山人海,站在台階上往下看,怕不有數百人之多,趙艾通只覺眼前一黑,心中暗呼,這回大事不好了。
猛一見到這些人,王洛心中亦打鼓,流言蜚語能到了這種程度嗎,竟鼓動了這麼多人,都是來反對自己,認為自己作弊了。
失態只是一時的,趙艾通好歹是一位知縣,由科舉出身,從下面一步步爬上來的,自有城府。
定睛一看,才發現圍在縣衙門口的讀書人,尚不到百人,在那裏氣憤填膺,之所以看着人很多,乃是周圍圍了許多看熱鬧的人。
華夏人民一向是這個德行,愛湊熱鬧,這種遊行示威的事情,容易出亂子,最吸引觀眾。
菜市口砍頭,一排排的,一刀下去,鮮血飆出,這種血腥的場面,一般人唯恐避之不及,對華夏人來說,卻是一個看熱鬧的好去處。
這種習慣不好,本是百十人圍住縣衙,看熱鬧的人一圍上來,卻好似人數增加到了數百人,讓人心裏打鼓。
「讓開,都給我讓開,我們要見知縣。」
「對,我們要見知縣,誰人敢擋。」
「縣試不公,有作弊行為,我們要見知縣,討還一個公道。」
「要公道,不要作弊。」
......
第二十五章大明的遊行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