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李治的身高太過矮小,因此便由虞世南代李治將他的詩作當眾念了出來。
觀賽的人群雖然聽不出這首詩的水平如何但這畢竟是詩詞大賽所出的第一首詩。
於是大家全都興奮地連連叫好。
龍騎軍的戰士們對這首詩的理解要稍微深刻一些。
特別是以蘇烈為首的幾名軍中將校。
他們多少都是讀過一些書的,因此能夠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詩中的意境。
此詩讓蘇烈等人回想起了他們自己在邊關參與作戰時的情景。
這一刻他們仿佛又一次置身於那滿天黃沙的玉門關,前方是敵軍的戰士而後方則是一望無際的荒野。
他們深切地體會到了邊塞守軍的孤獨。
體會到了周圍環境的惡劣。
更體會到了獨自面對敵軍的那種孤注一擲的決心。
從這首詩中他們看出晉王殿下是懂他們的。
也從中看出晉王殿下是真的將他們放在了心上。
此時他們心中升起的是一股濃濃的感動以及誓死追隨晉王殿下的決心。
李治不知道他的這首詩給他帶來了什麼,但是他確實在寫完這首詩之後想要為大唐的邊軍做一些事情。
後續還是有幾名士子寫出了幾篇詩作的。
不過他們的詩作相比於這首流傳千古的《從軍行》實在是差得太多。
因此李治毫無意外地又一次拔得了頭籌。
也讓他成為了這次大賽中最為光彩奪目的那一顆明珠。
李泰有些失魂落魄地悄然離開了芙蓉園。
這次大賽徹底地打碎了他一貫驕傲的內心。
同時也讓他充分地認識到了李治的實力。
對他來說李治的實力簡直太可怕了。
他實在無法想像一個僅僅讀了兩年書的孩子怎麼會如此輕易地就碾壓了他。
虧他還一直自認為自己是所有皇子中學識最高的那一個。
他以往甚至都不將這天下的其他學子放在眼裏。
然而今日,他不但沒能戰勝李治,而且與其他學子相比自己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優秀。
特別是最後的詩詞大賽,他居然在面對李治那首詩的時候都沒有勇氣將自己的詩作完成。
李泰此時真的有一種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感覺。
他知道自己在大賽中的表現將很快傳到父皇的耳中。
到時候他恐怕連在父皇眼裏唯一看中的文學造詣都將失去優勢。
已經走到半路的李泰突然感到了一陣恐慌。
他感覺自己之前做的一切給自己帶來了無盡的麻煩。
此時的李治正在和龍騎軍的將士們一起慶賀。
將士們在慶賀李治所取得的驕人成績,而李治卻更加看重戰士們的訓練成果。
經過一年多的訓練現在的龍騎軍已經完全脫胎換骨。
從一群初出茅廬的半大小子成長為一支鬥志昂揚的勁旅。
李治現在雖然還不知道他們的戰力如何但卻能從他們表現出來的精氣神中看出他們的自信。
李治和蘇烈等人交談了很久,也在這期間認識了很多表現優異的戰士。
其中就包括已經年滿十八歲的薛禮——薛仁貴。
這位今後的大唐名將此時在面對李治時還比較靦腆。
應付起李治的調笑經常會面紅耳赤。
但是他在軍中的表現卻得到了蘇烈的極大肯定,認為薛仁貴是軍中成長最快的一名戰士。
就當宴會達到高潮的時候,張阿難帶着一份聖旨來到了御宴宮。
他先是和李治寒暄了幾句隨後便和眾人來到室外,展開聖旨宣讀起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龍騎軍承朕之期盼而建,為我大唐驅逐外虜之主力。
朕於龍騎軍寄予厚望,自成軍以來亦所費頗多。
今日眾將士已然完成初期訓練,朕,心甚慰!
為察龍騎軍之成果茲定於近日舉辦軍演。
望眾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