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了位置,徐晃喊上荀諶,一起騎馬離開宛城,向南而去。
一直走了三十多里,才看到遠處有十幾輛馬車,後面還跟着一兩百人,背負着竹簡等物,一看就是跟讀書有關。
「怪不得文和先生一直在尋覓司馬徽、龐德公等名士,光他們的藏書也值得拉攏。」
徐晃很高興,荊襄名士主動來投,不僅能壯大朝廷的聲勢,同時也能降低劉表的威信,甚至顏面掃地。
一個在襄陽隱居的名士,寧願千里迢迢逃往長安也不願在荊州出仕,這不是赤果果的打臉嘛?
荀諶說道:
「當時我家來時,也帶了無數書捲來武關之前,全家一起動手將藏書謄抄在筆記本上,卻只有薄薄的數十本,竹簡之笨拙,可見一斑。」
竹簡不僅製作麻煩,費盡心機做出來的竹片,也寫不了幾個字,所以文言文都簡化再簡化,用的字越少越好。
而寫完後,竹簡還得妥善保存,防止蟲蛀腐朽,非常麻煩。
荀家積攢了多少代的竹簡書卷,結果換成記事本,體積驟減幾十倍。
從冀州出發去長安時,家裏專門抽出六七十個壯勞力背負那些竹簡,然而謄抄之後,七八歲的幼童就能全部提在手中。
這就是文化的進步啊!
荀諶感慨一番,和徐晃一起迎了上去。
「敢問哪位是龐公?」
很快,一個中年文士便笑呵呵的從馬車中鑽出來,先正衣冠,這才躬身行禮:
「山野村夫,見過徐太守,見過荀長史。」
剛剛遇到斥候時,他已經將宛城這邊的主事之人問了個清楚,所以現在見面,便主動打了招呼,沒有一點名士的架子。
說來也是有意思,龐德公的幾位好友,不管黃承彥還是司馬徽,都是脾氣很好的人,但幾人教出來的學生,不管龐統還是徐庶,都有着一腔血勇。
哪怕亮哥呢,也有罵死王朗的壯舉。
但龐德公卻從沒跟人爭執過,司馬徽更別說,不管點評誰都是非常好,以至於有了「好好先生」這個成語。
不過相對於司馬徽,龐德公好像更喜歡給人取外號,說他是三國外號小達人都不為過。
覺得諸葛亮有大才,就取了個【臥龍】的外號,覺得侄子龐統有大才,就取了個【鳳雛】的雅稱,至於好友司馬微也沒倖免,被他稱為【水鏡】。
雖然原著中和歷史上都將龐統和諸葛亮並稱,但事實上,當初龐德公取外號時,就把兩人的水平給分了高下。
【臥龍】這個外號從字面上來說就是盤着的一條龍,只要主動起身,諸葛亮就能呼風喚雨,化身為龍。
而【鳳雛】,是指沒長大的鳳凰,需要成長才能翱翔九天。
也就是說,諸葛亮想成名,翻個身就行了;但龐統想成名,得經過一定時間的成長。
《三國演義》中的劇情也說明了這一點。
諸葛亮啥都沒做,在家一覺醒來,就等到了輔佐一生的主公,從此君臣相諧,成就一段萬古流芳的佳話。
而龐統出仕則相對曲折一些,先去曹操那邊獻了個連環計,又投奔劉備,結果以貌取人的玄德看不到龐統的內在美,隨便安排了個縣令之職。
要不是張飛巡視各縣,發現了龐統這個大才,鳳雛先生說不定就在那個小縣城醉生夢死到老了。
可惜的是,龐統這隻鳳凰還沒來得及展翅翱翔,就命喪落鳳坡,打破了隆中對之策,讓季漢還沒起勢,就先自斬一臂。
假如龐統沒死,諸葛亮就不會離開荊州,他和關羽搭檔,不僅能夠將荊襄士族和江東的關係搞好,說不定還能渡過漢水,打通宛城許昌沿線,救出獻帝。
徐晃和荀諶趕緊下馬回禮,表達了對龐德公的歡迎。
正聊着,後面一輛馬車中也下來一個中年文士,龐德公趕緊介紹道:
「此乃吾之好友黃承彥,好八卦陣法,喜機關奇巧,聽聞我要去長安,為求解惑,特攜家眷一同前往。」
一聽是是荊襄名單上比較靠前的黃承彥,徐晃和荀諶又再次見禮,然後問道:
第412章 黃承彥一家也來了?【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