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鶴聞言心中大喜,他連忙掙開手臂,躬身行禮道:「請大人出題相試!」
李縣令見他答應得如此乾脆,心中暗暗點頭:「看他作態,似乎不是胸無點墨之人!」
黃有才見徐鶴死裏逃生,心中不由大急,不過轉念一想,這小子因為家貧,十二歲才入學。美國小說網 https://m.gogogous.com/
社學入學先學《百家姓》、《千字文》,後來是《小學》、《孝經》,再後來才是《四書》……也就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
看起來似乎不多,三年裏怎麼也能背出來了。
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這期間,學童還要起影格寫仿字帖練字,還要跟着夫子逐字逐句熟讀背誦上面所學經義。
一邊背,夫子一邊告訴你是什麼意思。
一經通,才能學習下一經。
整個蒙童的社學是十分講究步驟的。
而據黃有才所知,三年以來,雖然徐鶴讀書非常用功,但也不過剛剛學完《論語》、《大學》和《孟子》,《中庸》則根本未曾涉獵。
這次之所以參加縣試,不過是夫子為了讓他提前適應考試,所以才給他找了結保之人,報了名,事實上,壓根沒指望他能考中,畢竟經義都沒學完,八股文章更是無從提起。
這樣子能考中才怪。
想到這,黃有才心中大定:「如果一會兒李縣令考察徐鶴《四書》,就算他別的答得都很好,只要《中庸》不會,我就說他帶着小抄就是為了《中庸》這一經,保管他徐鶴有口難辯!」
這邊,李縣令見徐鶴一經準備好了,於是沉吟了一下便開口問道:「【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接~~~~」
徐鶴毫不猶豫地答道:「【曰:思無邪!】」
這道題很簡單,出自《論語》,李縣令見他答出,點了點頭道:「解~~~~」
徐鶴組織了下語言回答:「聖人說《詩經》三百多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回答:思想純真無邪!」
這道題屬於送分題,只要在社學進學之人,大多能回答出來。
李縣令試探結束後這才正式開始出題了。
「【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接~~~~~」
徐鶴聞言根本不慌:「【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
李縣令這題出自《孟子》·盡心章句。
之所以出這題是因為《盡心章句》在《孟子》的下半部分,如果僅僅翻讀幾頁之人是絕對看不到這句話的。
但讓李縣令很滿意的是,徐鶴不假思索便回答了上來。
聽到這,他面容終於稍稍和緩了一些,只見他溫聲道:「可能釋義?」
徐鶴躬身答道:「不信任仁德賢能的人,那國家就會缺乏人才;沒有禮義,上下的關係就會混亂;國政荒廢,國家的用度就會不夠。」
這番解釋清晰明了,要知道,在古代,讀書可是高門大戶的專利,為什麼?因為人家有專門的經學釋義,也就是四書五經的工具書。
你光是讀經,卻不理解,那讀了跟沒讀一樣,而這些高門大戶就不一樣了,因為他們可以查到工具書,讀書能夠理解,自然學習效果一日千里,非平民子弟可比的。
到了國朝,雖然這種情況有所緩解,但普通社學裏可沒什麼好的工具書,徐鶴能這麼清晰地給這句話釋義,着實讓堂上一眾官員刮目相看。
所謂讀經是本事,釋義才是真才實學,最後的科舉八股,說到底就是考察你對經義的理解。
徐鶴能把一句話解釋的這麼簡單清晰,如果他的所有釋義都是這種水平,那也就是說將來他考八股比別人就牛多了。
你說這幫人能不驚訝嗎?
李縣令此時更加高興,他連連點頭贊道:「不錯不錯,解釋的很好!」
但僅憑兩題,徐鶴還是存在僥倖的成分,李縣令繼續考道:「【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黃有才聽
第一卷 第2章 對答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