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唐家想走出西北,周家也很想。
隨着家族日益繁茂,家中子弟又大多從軍,周家子弟遍佈西北邊軍各地衛所。加上他們個個都從小教養嚴格,在家長安排下也不缺守邊立功的機會,自己還勇武不懼死,升遷起來,自然比旁人順利。可這麼一來,周家子弟得占高位多了,外人難免會覺得周家把持了西北邊軍的要緊位置。皇帝忌憚周家,便與此有關。
然而,自家子弟資歷才幹出身功績樣樣不缺,為保家衛國而征戰時,也是豁得出命去的。大戰打得最激烈時,同代的周家子弟能折掉一多半,剩下的人中也不乏重傷殘疾者。周家人犧牲了這麼多,憑什麼就不能象其他人一般憑功升職呢?皇帝沒派真有才能的靠譜武將到邊軍來分權,又不許周家子弟到西北以外的地方任職,難道是周家的錯?軍中的要緊職位就放在那裏,朝廷不派人,最後還是要從邊軍中挑人去擔任,那又為什麼不能是周家人呢?好歹自家子弟會聽從鎮國公號令,勇氣才幹都不缺,比外人更可靠些。
若是周家子弟有機會走出西北,周家也不是非得固守西北邊軍不可。大楚那麼大,有那麼多衛所駐軍,周家出色的子弟再多,撒把出去,也就不顯眼了,皇帝便不用再猜忌周家人把持了哪裏的兵權,會威脅到他的權勢。
如果西北邊軍其他將軍們也同樣有機會走出去,對周家只會增加助力。無論是朝堂上,還是地方上,願意為西北邊軍、為周家說話的人越多,周家將來的路才能走得越穩,不是外戚閣臣隨意幾句讒言,就能輕易動搖的。
皇帝透露出來的意思,鎮國公周老元帥已經很明白了。他清楚皇帝是想削弱周家子弟在西北邊軍中的影響力,但他不在乎。他從來就沒想過要一直把持邊軍大權,只是大戰來時,朝廷那邊只會拖後腿,為了西北軍民,他必須站出來主持大局。倘若他謙讓了,邊軍將領眾多,各有本事,只怕互相間誰都不服誰,難以達成一致,到頭來定會影響到大軍的效率,叫胡人得了便宜。那還不如由他出面統領大家算了!
但眼下邊境太平,胡人那邊陷於權力內鬥,一時半會兒顧不上侵楚。皇帝若願意厚待周家人,不把人趕盡殺絕,鎮國公也不介意稍稍放手,提拔幾個能幹的年輕後輩,讓他們慢慢接手西北軍權——哪怕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姓周。
鎮國公希望能讓皇帝看到周家的忠誠,但同樣的,皇帝也要用真心回報忠誠才行。
周文君解釋清楚了自家祖父的想法,才對眾姐妹、閨蜜們道:「太后娘娘也寫了信,讓堂嬸帶給祖父。她老人家也覺得這樣挺好的。只要周家能一直延續下去,子孫繁茂,倒也不必非得一大家子都死守在西北不可。將來若真有哪位叔父被調往他處任職,又在當地站穩了腳跟,祖父還打算讓他分家出去,自立堂號,從此與長安本家割裂開來。分家的房頭多了,可能就不能再象從前一樣,所有人都一心一意做同一件事了。可不管長安本家日後如何,周家血脈總是能傳承下去的。」
周怡君聽得沉默良久,彭玉琪聽得眼圈發紅:「這都是朝廷那些奸臣的錯」
他們在西北本來過得好好的,邊軍強盛,百姓安穩,偏偏有自私自利的奸臣要跟他們過不去。周家世代生活在長安,一大家子聚集在一處,遇事也有照應,如今卻被朝中的奸臣逼得要自行分割開來,就連依附於周家的其他武將也要受到影響。倘若沒有那些人,他們又怎會遇到這樣的事?!
周文君握住彭玉琪的手,安慰道:「別太擔心了,這也不是壞事。無論是周家還是彭家,在邊城想要高升,就必須立有軍功。可邊疆若是太平無戰事,我們上哪兒立功勞去?換個地方,興許會有更好的機會呢?玉琪,你回頭可以跟你爹打聲招呼。他說不定會被朝廷挑中的。他不姓周,家裏人口簡單,本身有才幹有功績,又正值壯年。比起那些背後有一大家子的人,朝廷估計會更喜歡他這樣的武將。倘若你們家真要遷往他處,你也別難過。咱們的情誼永遠都不會變,即使分隔再遠,你也依舊是我的好姐妹。」
彭玉琪聽得眼淚都快要下來了,但還是哽咽着點了頭:「你放心。」
海棠在旁默默看着她們的對話,心想太后與鎮國公的打算倒是謹慎,周家若是分了家,分散到不同的地方落地繁衍,固然是不能
二百九十八章 分家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