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問海礁,海礁一時間還真是答不上來。
他上輩子只是給錦衣衛做了十來年的密探,哪裏知道那麼多皇帝后妃、皇子宗室的秘聞?就算是聽說過一些小道消息,也不保真。
他只能冥思苦想,回憶着曾經從師父、神鞭張三以及辛爺爺等消息靈通的長輩處聽來的信息,還有監聽官員時聽到的議論,做一點推測。
「皇帝對四皇子說不上有多疼愛,就是普普通通吧。盧昭容與四皇子自請出繼,他也答應了。後來他們又想回宮裏,盧昭容還投靠了孫貴妃,百般討好,求得孫貴妃在皇帝面前說好話,但皇帝始終沒點頭。」海礁撇撇嘴,「最過分的時候,皇帝病重,孫閣老帶着百官逼求他將四皇子認回來,他都沒答應,堅持說自己有兒子,不需要讓紀王的兒子入繼大統。」
皇帝當時還派了太監去紀王府罵紀王居心叵測,膽敢妄想皇位,紀王立刻上書自辯,說自己絕對沒有這樣的想法,一切都是世子自作主張
這些傳聞當時很多人都聽說了,搞得四皇子很沒有面子,人人都說他主動請求出繼,是個不孝子,卻又看不上嗣父,更不孝了,所以皇帝看不上他,紀王也嫌棄他
海礁覺得,這件事應該能說明皇帝與四皇子之間的真實關係:「皇帝大約真的很討厭這個兒子。就算四皇子妨礙了六皇子立儲,他也是皇帝的親骨肉,皇帝不可能讓他去死,為六皇子讓路的。就算孫貴妃有這樣的想法,那也是孫貴妃的私心罷了。可四皇子自己主動說,不想認爹了,想認別人做爹哪個當爹的聽了這話會樂意?皇帝如了四皇子的願,還讓他做了紀王的兒子,就已經是慈父心腸了。」
好歹紀王是真有錢,又有親王爵位,可確保他日後能安享富貴。
皇帝硌應紀王這個奪嫡時期最大的競爭對手,偏又拿他沒辦法,還得一直優容寬待,心裏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氣。他多半是出於報復心態,才想要過繼兒子去搶紀王爵位家產的。可他能出繼兒子,四皇子這個做兒子的卻不能歡歡喜喜地認爹,更不能真與紀王相處融洽。一旦四皇子「認賊作父」,那就不再是他的兒子了
皇帝這種想法,多少有些雙標。紀王本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很冤枉。他有兒子,誰樂意把王爵傳給昔日政敵的兒子,連積攢多年的家產也要便宜了嗣子呀?!這不是為了自保,只能硬着頭皮接聖旨,還得在人前表現出感激聖恩的模樣麼?!
海礁嘆道:「其實錦衣衛里也有很多人覺得四皇子吃相太難看了。當初孫貴妃逼得他們母子只能自請出繼以自保,結果有利可圖時,他們又轉頭抱起了孫家大腿,諂媚的模樣哪裏有半分皇子氣度?這樣的人倘若真的成為儲君,滿朝文武誰能敬服?!也就是皇帝膝下只剩下兩個皇子了,八皇子年紀還小,也不知道能不能長成,皇帝需得防着萬一,否則早就一巴掌拍死這個不孝子了!」
皇帝再怎麼厭惡這個兒子,也頂多就是罰個禁足、抄書什麼的,連語氣重點兒的斥責都沒有。他心裏多半也存着念頭,萬一八皇子年幼夭折,他再不喜歡也要讓四皇子重新歸宗,繼承大統了。總不能真把皇位便宜了昔日與他爭奪儲位的兄弟以及他們的子孫吧?那他這幾十年的辛苦豈不是白費了?
皇帝這種心態,興許也是四皇子明明沒有聖眷,卻依然有很多人支持他歸宗的原因。皇帝想留個備胎,在外人看來就是對四皇子的優容與寵愛了。
而新君登基之後,四皇子之所以還能一直上竄下跳,始終有人支持他,也跟新君當時年紀還小有關——沒人知道他能不能健康活到成年,生下皇嗣繼承皇位,所以留着一個活着的皇兄就非常有必要了。估計皇帝生前沒少跟大臣們說自己的想法吧?皇帝提拔起來的大臣,自然也是不想讓其他支脈的宗室入繼大統的,尤其紀王、安王都曾是皇帝的政敵,底下人過去斗得厲害,早結了仇。
等到新君真正對四皇子動手時,他已經有了皇后與皇子,後繼有人,自然沒了顧慮。除去死忠,也沒人會多事為四皇子求情了。
皇帝對四皇子的觀感還是很明顯的,不過他對孫家父女是否有不滿,海礁就說不清楚了。
若說皇帝對孫貴妃始終寵愛如昔,他又一直沒有冊立孫貴妃為皇后,甚至已多年不在她宮中過夜。六皇子死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