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學中,海瑞正在給三人突擊講課。讀字閣 m.duzige.com
縣試的日子出來了,二月初十。
其實在縣試這個層次,科舉並沒有那麼嚴肅。
原因也很簡單,童子試三場,縣試只是一場資格類的考試,通過了縣試只是取得府試資格。
海瑞今天沒有講四書五經,而是給三人講縣試的規矩。
「這幾日就可以去禮房報名了,報名之後還要交上打格考捲紙和素紙稿紙各二十張。」
縣試的答捲紙和草稿紙都是要考生自己準備的,但是為了防止考試作弊,這些卷子要提前交到縣衙禮房,檢驗完成後再打亂發給所有的考生。
其實在真正答卷的時候,只用到三張答捲紙和九張稿紙,剩餘的紙自然也不會發還給考生,而是當做縣衙辦公用紙。
蘇澤也忍不住吐槽,這些人是一點油水都不放過啊。
海瑞繼續說道「縣試的流程你們都知道了吧?我再講一遍注意事項。」
「縣試考三場,第一場考的經義,《四書義》和《五經義》各一道,帖體詩一首。」
「本朝最重經義,刷人也主要在第一天的考試中,只要經義通了,貼體詩只要聲韻不出錯即可,而後兩場基本上不黜落考生。」
時人最重八股,有些私塾甚至連後兩項考試內容都懶得教,反正只要經義合格就能考上,何必浪費時間在其他上面。
海瑞繼續說道「第二場考詔浩表判論,只要格式不出問題,莫要說些悖逆的話,並不會黜落人。」
說完海瑞看了一眼蘇澤,他對現在蘇澤的經義能力已經很認可了,但是怕他腦子發熱在卷子裏寫一些反動的內容。
詔浩表判論,詔就是衙門的公文,表是表彰文書,判就是判決書,這些就是公文寫作,格式對了就行。
「最後一道是策論,以往年度黜人大多是避諱的問題,縣試不是殿試,四平八穩就可以了。」
科舉考試從誕生以來,考試側重點也發生了很多的變化。
大概脈絡就是從唐代最重「文」,到宋代最重「論」,再到明代最重「經」。
唐代科舉考試重視的詩詞,也就是個人的文學素養。
唐代科舉並不是做官唯一的途徑,唐時還有五姓七望這樣的累世大族,進士官遠沒有大明這麼貴重。
唐代科舉,以詩文取士,也讓整個科舉考試舞弊嚴重,考試前行捲成風,很多文人都會贈送權貴詩詞博取文名,或者依附於權貴獲得推薦。
宋吸取唐代的教訓,開始不重詩文,反過來重視實務策,也就是策論的寫作。
但是實務策論的寫作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對寒門子弟的不公平。
大家當然知道策論取士,取的是對國家有用的人才,但是策論這東西是普通人都能寫的嘛?
寒門子弟連四書五經都不一定買得起,別說秦漢散文和史書了。
宋代策論要兼具文采和論據,這論據自然就是平時日常讀書積累了。
寒門讀書人在策論考試中自然是非常劣勢,這就類似於如果高考不僅僅要考語數外,還要考音樂美術科研成果,這東西就不是普通人玩的了。
考策論的結果,還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指向性太強。
宋之重臣,都要知貢舉,就是主持過一次科舉考試。
知貢舉的大臣出的策論,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政治立場錄取考生,那被錄取考生的政治傾向就肯定和知貢舉的主考官相同。
所以宋代形成了纏鬥了好幾代的新舊黨人,科舉考試反而成了黨爭的工具。
明代再吸取前面的教訓,詩文和策論雖然還有,但已經不是考試的主要內容了。
考的就是《四書五經經義》,朝廷給你把考試範圍和考試教輔書都定好了,窮人富人都按照這個考!
所以雖然八股取士因為變態的考試內容和嚴格的考試格式,被後人視為落後的象徵。
但如果放在現在,一場只考筆試的高考,和「素質教育」、推薦信錄取的
第169章 縣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