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動身 迎接
盛唐體取代宮廷詩文這是歷史的必然性,誰都無法避免的。
隨着上官儀、薛元超的妥協,任何力量都無力限制盛唐體的推行。
陳青兕也沒有對上官儀、薛元超斬盡殺絕,而是進展盛唐體的包容姿態。
儘管宮體詩文禁錮了文壇的發展,讓文化拐了一個大彎,走進了昏暗的死胡同。可這也是發展的必然性,任何事情的發展變革,本就靠着不斷在黑暗中摸索才能前進的。
在這摸索的過程中,無可避免的受時代影響,繞幾個大圈子,碰幾次壁。然後再由先烈們前仆後繼的撥亂反正,尋得正確的路,踏上輝煌。
若無碰壁積累的經驗,若無齊梁文化的沉澱,也沒有後來璀璨的盛唐文化,讓後世驚嘆的千古名句。
再說宮體詩固然大多都是糟粕,卻也不乏驚艷之作。
不能一杆子打死全部。
也只有這樣的盛唐體,才能配得上包羅萬象,海納百川的大唐盛世。
上官儀、薛元超面對陳青兕的招攬,也半推半就的成為陳青兕的左右臂膀。
面對陳青兕的託付,上官儀、薛元超齊聲應和。
上官儀眼中閃過一絲幸喜,他甘心為副是存有私心的。
在與陳青兕的交鋒中,他輸得徹底。
平心而論,輸給《春江花月夜》並不丟人。
但是上官儀過於聰慧,他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意義。這些年自己能夠青雲直上,是因為李治這個皇帝要利用自己的名望才氣對付關東士族。現在陳青兕更加出色的取代了自己的地位,如果不低頭,那結果唯有被拋棄一途。
為了自己的仕途,上官儀還是知道低頭的。
現在陳青兕要去百濟坐鎮,自己豈不是重新獲得青睞?
上官儀表現得異常積極:「某深感大都督將盛唐文化傳於天下寒士的理念,將大都督的理念貫徹到底。」
薛元超也是在一旁附和道:「京中之事,交給我們便好。先生此去,若有佳作,可得寄回來讓我等欣賞。這獨樂,不如眾樂!」
陳青兕含笑點頭稱是,以作回應。
上官儀、薛元超兩人各有千秋,前者更重功利,後者更重文化改革。
上官儀還是那個上官儀,已經身在局中,而薛元超卻有所改變了。
歷史上薛元超是被貶巴蜀,在受到刺激的情況下,心性大變,從而摒棄對宮體詩文的執念,開始力主詩文改革。
但現在受到陳青兕的影響,盛唐體的刺激,心態提前轉變。
現在的他,真心誠意的接受盛唐體,並且熱衷於改革轉變。
對於文壇的改革,陳青兕更加看好薛元超。
只不過李治也摻和其中,這位天皇大帝對於文壇上的事情可沒有興趣,只是有心推動文化改革,來消減關東士族的影響力。
得有人負責協助李治來干此事,上官儀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至於他們會不會暗中搗鬼,陳青兕倒是不在意。
上官儀已經輸了,在沒有比《春江花月夜》更好的宮體詩出來之前,他翻不了身。
在大眾都接受了盛唐體的自由之後,誰還會在意空洞的宮體詩文?再說京中還有張柬之、富嘉謨、杜審言在
何況他只是外放鎮邊,又不是死了。
安排了文壇方面的事情,陳青兕特地留下了盧照鄰。
「此去百濟,在下需要幕僚協助,升之可願隨我一併前往百濟?」
陳青兕這位熊津州大都督擁有招募幕僚的特權,可以挑選一部分人充當助臂。
為了便於自己處理公務,他打算在京中招募一些文人雅士去百濟。
盧照鄰是最合適的人選。
盧照鄰的身份有些尷尬,他是五姓中的盧姓,留在京中很多時候會有身不由己的情況。
便如在盛唐體與宮體詩交鋒最激烈的時候,盧照鄰就因為家中傳來他至親摔倒病重的消息。
儘管盧照鄰知道這消息大概率是假的,但身為人子,他不敢也不能去賭那一點點
第352章 動身 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