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伏靈山之戰,有兩個小故事,在不經意間湧上了我的心頭,也正是這兩個小故事,讓我在決戰的最後扭轉乾坤,啃下了將瑞生這塊兒硬骨頭。
......
第一個小故事。是我在臨行前的半年學習時,在野史中所見,這本無名野史中記載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約莫在三百年前,光武帝劉秀以聖德靈威,龍興鳳舉,率宛、葉之眾,將散亂之兵,歃血昆陽,長驅武關,破百萬之陳,摧九虎之軍,雷震四海,席捲天下,攘除禍亂,誅滅無道,一期之間,海內大定。繼高祖之休烈,修文武之絕業,社稷復存,炎精更輝,德冠往初,功無與二。
光武帝劉秀雖然統一了天下,但天下卻並不太平,王莽的殘餘勢力隨時準備復辟,打算找機會刺殺劉秀以後快。
在這時,一位隴西世族子弟,無意間得到了王莽勢力準備借劉秀巡獵之機刺殺的消息,他毫不遲疑,立即快馬加鞭前往洛陽,將此事秘密告知劉秀。
劉秀是誰?那是為大漢帝國續命二百年的開國之君,是一代雄才大略之主。他得到這個消息後,並沒有驚慌失措,也沒有取消巡獵的行程,反而大張旗鼓地按照原計劃出發了。
行到洛陽城西三十里處,光武帝劉秀眼望大好河山,興致大起,他命人將鑾駕駐紮在一座無名小山之下,自己則帶領十幾名隨身護衛深夜進山圍獵,並囑咐山下兵馬:沒有命令,不許登山。
劉秀雖是天選之子,但他平定天下之路並不順暢,會有失敗,也會有殺戮,他自己有了成功和殺戮,他的那些敵人,便有了失敗和仇恨。
而一旦人的心中生出了失敗和仇恨,便會頹廢、沮喪,繼而懊惱、復仇!
劉秀登基後,躲避了大大小小的刺殺數百次,那晚,劉秀獨率十幾騎上山,實在是一個十分大膽且危險的舉措。
深夜上山,劉秀等人大點火把,在山中漫無目的地遊走,他名身邊的十幾名騎兵將火把舉過頭頂,並大聲呼喊,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們的所在,劉秀駐紮在山下的衛隊,只見山上的劉秀等人猶如一條火蛇,在山裏往復奔馳,不停不歇。
一些憨直之人,只以為他們的皇帝是在縱情瀟灑,而一些睿智之人,卻早已發現,他們的王,是在以自己為誘餌,引蛇出洞。
要引的『蛇』,自然是前幾日打算刺殺劉秀的王莽參與部眾。
一些能想到這裏的臣子,着實為他們的皇帝陛下捏了一把汗,因為,劉秀此次出行輕車簡從,並沒有攜帶多少兵馬,算上侍從,也只有不到二百五十人,倘若王莽殘部實力強勁,那麼,就算山下軍隊馳援及時,也無力回天。
這種擔憂,在山下的一些文臣心中愈演愈烈,不過,他們還是按耐住了性子,等待他們的王上發號施令,他們相信,他們的王作為天選之子、一統江山之偉人,必有超凡之能!
恰在此時,黑雲遮月,忽然,無名山上,吶喊之聲四面大造,樹響如沙,四面八方的、數不清楚的人,一齊向劉秀方向殺去。
王莽殘部,終於上鈎了!
劉秀是在槍林箭雨中成長起來的帝王,藝高人膽大,面對如潮水般湧來的王莽殘部,他從容不迫,帶領幾十騎兵在無名大山里打游擊,與王莽殘部糾纏不休。
山下的文臣武將眼睜睜看着山上的火蛇越來越短,心中焦急萬分,可他們沒有帝王之命,不敢上前營救。
小半個時辰,僅僅小半個時辰後,無名山的那一頭,響起了隆隆戰鼓之聲,一員武將傲立山頂,眾人一看,赫然是劉秀麾下雲台二十八將之一的耿弇,在他身後,無數千軍萬馬。
是時,山上紅旗招展,劉秀王令下達,山下的二百餘人軍隊即刻奔殺上山,與耿弇前後夾擊,徹底消滅了王莽的殘餘勢力,讓王莽這個名字,徹徹底底的退出了歷史舞台。
當日,劉秀聽聞刺殺消息後,便着手制定了這個大膽的計劃,他僅僅率領少量人馬出巡,又以自己為誘餌,引誘王莽殘部圍殺,事前,又差遣耿弇埋伏在數里之外,等王莽殘部來襲,即可閃電行軍,前來支援,砍瓜切菜般打敗敵軍。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已經無從考證,不過,當我看過之後,我認為,這個故
379章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自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