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奇怪的是李開芳這個廣西老表,卻對蝦夷島的寒冷氣候出奇地適應。
按照他的話說就是在靜海被封鎖的那半年凍的。
北伐軍被封鎖在天津靜海的那半年,有很多戰士被凍死。
李開芳那時候也長了凍瘡。
只是身為大將,他的待遇比那些普通的太平軍將士要好一些。
李開芳帶着挑選出來的騎兵來到函館的時候,這裏已經進入了冬季。
但是他沒有耽誤時間,很快就進入了冬季訓練當中。
他們的時間其實非常緊迫,因為在明年春天,他們就要乘船到黑龍江的上游,然後從那裏深入蒙古草原。
這樣的事情想想都讓人心潮澎湃。
封狼居胥,那算個得兒啊。
李開芳讀的書不多,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將要做的事情可以名垂青史。
這支騎兵基本上都是老兵,他們一個個拉出去至少都能夠做士官。
這是為了讓他們到草原上擴軍用的。
「散優優,你好。」
「塔斯拉納,投降。」
……
這會兒,他們轉到了室內學習。
李開芳跟着那些戰士在一起學習蒙古話。
按照董良的方略,他們到了草原上為了快速擴充騎兵隊伍,只能實行比較激進的打土豪分田地策略。
滿清在蒙古草原上實行的是蒙旗制度。
實際上有些類似於分封制。
草原上的牧民被劃分為一個個小單元,由朝廷冊封的頭人來管理。
盟旗制度的實行在當時有很多積極的作用。
它使滿清消除了蒙古諸部重新聯合的可能性,化整為零,使原先以部落為單位自由放牧的蒙古人被嚴格固定在以旗為單位的小塊領地內,不能形成全民族統一的地方政權,也就不可能產生全民族共同的領袖,從而有利於國家的安定團結。
盟旗制度的具體方面就是在蒙古各部中編旗設佐,在不改變蒙古原有土地和習俗的基礎上,對其原先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大部落,採取「重建而分其勢」
的原則,對蒙古各部劃定遊牧地界和編審地方戶口,隨後即任命官員進行管理,原各部的貝勒、台吉等各級封建主根據其歸附清政權的早晚、忠順程度、功績等方面或授予實缺、或授予虛銜,取消其原本的統治關係,變成了滿清管轄下的臣民,直接效忠於清廷。
這樣就加深了滿清在蒙古的統治,使蒙古各部逐漸同化於清政權之中。
盟旗制度是具有社會組織制度與軍事單位混合的行政與軍事合一的性質的機構,是滿清在外藩蒙古軍事行政統治的基礎。
因該制度在外藩蒙古的推廣及完善,滿清的統治在該地也得到了加強,使外藩蒙古作為清國的屏障作用得到了最大的發揮,滿清得以平穩地發展兩百多年是賴於外藩蒙古的穩定和其驍勇善戰的兵甲能為清的穩定提供相當大的助力。
而這一制度也為華族進軍草原提供了便利。
因為此時的草原上根本就形成不了合力,或者說是不能在短時間內形成合力。
所以華族只要有一支精銳的騎兵進入草原,就能夠將那些草原盟旗各個擊破。
而且只要滿清在當地冊封的統領、旗主打掉,分掉他們的牛羊,便可以團結到大部分的底層牧民。
底層的牧民其實與中原的農民沒有任何的區別。
他們也處在朝廷和地方勢力的雙重壓迫之下。
董良相信,只要華族真心實意地給他們好處,同時將壓迫震懾他們的那些封建領主給打掉,那麼這些人會跟中原的農民一般對華族歸心。
這些草原上的牧民可都是會騎馬射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