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
太陽照常升起,將和煦明媚的陽光投射在長安這座古老的都城之上,而都城內居住的士庶百姓,也在晨光的驅動下起身,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長安的官舍內,劉璋一如既往的起了個大早,處理起繁雜的政務和軍務,他首先聆聽的是夏收的情況。
農者,國之本也。糧食問題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尤其是在如今的農業時代,劉璋自是格外關心農業的生產和收穫。
充任主簿的荀攸開口道:「經去歲疏通溝渠,翻耕土地,今歲關中的夏收情況很是不錯,三輔諸縣上報大抵都是豐收的景況。」
道完了喜事,荀攸眉色懷憂的補充了一句:「只是關中連年遭受兵災,戶口雕零,黎民四散,雖是近來關中安定,不少流離四方的關中流民,都返回到了關中,但總歸戶口還是不豐,也因此所開墾的土地較少,且新開墾的土地需要數年的調養,不然土地的肥力不足。」
「今歲能得一豐年足以,至於戶口人丁的問題,卻是急不來的。」劉璋仿佛是在開解荀攸,又似在開解自己。
關中古號天府,可謂是一塊龍興之地,且到了後世數百年,尤能成為隋唐崛起的根基,還未成為宋元時荒殆的土地。
所以劉璋對於關中的情況很是樂觀,雖然一時間關中因為人口的問題,得不到全量的開發,但而今土地肥力猶在,只需好生撫恤百姓生民,不愁關中不得大興。
「蜀地如何?」劉璋問起了蜀地的情況。
荀攸應聲作答:「自從李休將子午道的棧道修正完畢,蜀地傳遞消息到長安的更加快捷了,而今蜀地已有夏收的消息傳來,言是在去歲整修都江堰後,水旱不憂,無仰天時,自是一片豐收的景象。」
劉璋頷首,面上露出一抹喜色,他着人維護修繕都江堰的辛苦,如今得到了報答。
是也,都江堰自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父子開鑿之後,須得年年修繕,歲歲縫補,不然都江堰的功效將難以發揮。就如歷史上諸葛亮治蜀,派遣了一千五百兵丁維修都江堰,並設立了堰官一職,如今劉璋不過是效仿諸葛的故智罷了。
「今者足糧足兵,當規圖河東也。」劉璋向着荀攸宣言道。
荀攸點頭:「河東重地,毗鄰關中,與我關中不過一水之隔,若是為袁氏所得,則為我關中之大患如明公所言,當早做規圖。」
「當下蒲坂有婁發、法正,吾意再遣一將為河東督,都統指揮河東戰事。」劉璋撫動手上的玉如意,表明了自己的計劃。
荀攸聞聲作問:「當下袁紹所遣攻略河東者,為其外甥高幹,明公自是不當親身前往,不然有失身份,遣一將而去,自是合宜,只是不知明公欲要遣送何人為督?」
「明日大會諸將,自當宣佈河東督的人選。」劉璋打了個啞謎,先將河東督的人選身份藏匿了起來。
第二日,長安的官舍中,甘寧、張任、張繡、陰溥、馬超等將,皆大會於官舍的明堂內,等待劉璋宣讀河東督的人選。
當下河東危殆,原河東太守王邑不敵高幹和匈奴聯軍,東桓不幸失守、絳邑幾至淪陷,諸將皆知發兵河東的日期將盡,且多曾聞聽明公劉璋這次不準備親身前往,而是遣送一員大將前去。
與會諸將,在劉璋還未到來之時,紛紛同左右相熟的人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討論起了河東督的人選。
霹靂校尉陰溥壓低聲音,朝着身旁的孟達言道:「多半是甘寧,要麼是張任,此二人隨明公最久,也最得明公親信。」
「嗯。」孟達聞言點頭,他低聲回道:「若是黃權、吳懿但有一人在此,就不用去揣測河東督的人選了,非黃、吳二人不可也。」
「說的是。」陰溥重重的應着,當下孰人不知,黃權和吳懿的福德不淺,家門當要大興,若是劉璋當真事成,黃、吳二氏,當有百年盛運也。
甘寧此刻閉目養神,不同於往日與他人交談契闊,只靜靜的等候着劉璋的到來,他位次之後的張任,如往常一樣正襟危坐,不曾交頭接耳於左右。
不多時,待參會人員來的差不多了,劉璋施施然從主位後方的屏風轉出,安然入座。
「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