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千里馬

    增加賦稅,收刮民間的財富是一門近乎藝術的操作。

    如果劉璋下令去徵收房屋稅,相當於引導百姓拆毀房屋,徵收樹木稅的話,相當於引導人民砍掉樹木,而徵收六畜稅,相當於引導人民殺掉牲畜,加征黔首頭上的口賦和算賦的話,危害是最大的,相當於引導百姓禁慾少生。

    黔首雖然沒讀過書,但並不是什麼愚鈍的人,也不是什麼良善之輩,面對官府的各種苛捐雜稅,黔首們會想法設法去規避掉這些壓榨他們的稅賦,能躲掉就躲掉,躲不掉的就儘量賴掉。

    然而將食鹽定為官府壟斷專營,生產、銷售和定價都由官府組織執行,就算鹽價漲的再高,漲上數十倍,人總歸還是要吃鹽的。

    世家豪族、寒門子弟、田間黔首,無一例外,皆是要吃鹽的,除卻人外,六畜也是要吃鹽的,只要是活着的動物,大抵是需要鹽來支撐生命的脈動。

    人人都離不開食鹽,將官府的財稅捆綁在食鹽財政上,那麼誰也逃不了稅收。

    食鹽財政作為管仲為齊桓公所立的一項制度,得到了歷史上不同朝代、不同地域執政者的高度認可和政策模仿,基本上可以說是中國每個朝代的基本國策。

    劉璋作為一方軍閥,在兵戈日興、征戰連年,以至於府庫匱乏的當下,自然不免着眼到了白潔如雪的食鹽上。

    從王連所搬出的木桶中捏了少許白鹽,劉璋感受着這井鹽的粗糲,總歸還是技術沒有到位,東漢末年的技術不足以造就前世劉璋日常所吃的食鹽。前世劉璋所食的白鹽,色白如雪、細膩無比,而他手裏的這把食鹽,多少有些粗糲的感覺,且色調不是極佳,非是純白。


    而且就這桶食鹽,能擺放到劉璋這位益州牧身前,雖是劉璋覺得王連值得信賴,但身在官場,王連多少會沾染一些官僚的習性,劉璋料想他面前的這桶井鹽想必是井鹽中的精品,大抵花上了不少的心思才提純到了現在的模樣,普通的井鹽色調、品相估計會差上不少。

    不過劉璋也沒有去揭穿王連的想法,依着現在的情況,王連已經是做的很不錯了,就現在王連所開發挖掘的小口鹽井,就是大功一件,更不必說王連到達富順縣不過一個月,就令富順縣白鹽的產量漲了一二成,樁樁件件的功勞,劉璋皆是暗記於心。

    給王連畫了個年末提拔為司鹽校尉的大餅後,劉璋問起了一個關鍵的問題:「王卿,依你之見,鹽價當定為何等數目為善。」

    王連不待斟酌,關於這個問題他近來查訪四方的鹽價,並深入民間了解了黔首百姓的收入,以及他作為微末小吏時所見所得,對這個問題早已是成竹在胸,他應聲答道。

    「稟明公,連訪查四處,了解到現下鹽價大抵在一石八百錢左右浮動,少點的話不會低於六百錢,多點的話大概不會超過一千二百錢現下專營鹽鐵,需要用鹽鐵的收入充實府庫,但亦須考慮民間黔首的財力,不然鹽價定的太高,百姓吃不起鹽,一則會滋生私鹽,多有不良為了高利去觸犯刑律,二則民間怨憤騰飛,有傷明公仁德之名,所以以我淺薄的見識,鹽價當定在一石千錢為好。」

    「一石千錢。」劉璋重複了一遍王連給出的鹽價,這個價碼不算太高,畢竟鹽價的高點在一千二百錢。不過一千二百錢也不是鹽價的最高點,碰上戰事阻擋了商販通行的話,鹽價會漲到天上去,但那種情況下人活着就行,百姓一般不會在意鹽價的高漲。

    而現下是尋常時候,鹽價頂點為一千二百錢,王連給出定價為一石一千錢,就不至於令百姓覺得肉疼,也正如王連所說,民間不至於因為鹽價過高而生出怨言。

    更重要的是,不會因為鹽價過高而生出私鹽販子,葬送了大唐的黃巢是什麼出身,劉璋可記得清清楚楚,他可不想因為鹽價過高,而令民間出現忽有狂徒夜磨刀的情況。

    哪怕劉璋自認百姓就算不忿鹽價過高而起義,他能仗着強兵輕鬆鎮壓,但這種情況下多少會失了道義。想要肅清萬里、總齊八荒,建立一個能傳承數代的帝國,開國君主需要得國以正,不然就是得了天下,只怕後人也守不住。

    就像晉明帝司馬紹一樣,聽王導解說了司馬懿、司馬昭、司馬師三位先人的光輝事跡,以及三馬同魏文帝和高貴鄉公的糾葛後,司馬紹



  
花花家的太歲推薦:  
隨機推薦:  我最喜歡穿越啦  玄幻:生前不願,死後又冥婚嫁我  全民國運:開局選中曹賊卡牌  有那麼多前女友,我真的是被迫的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三國:季漢劉璋"
360搜"三國:季漢劉璋"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