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內從來沒有秘密,杜君琦對戴立誠說的話很快就在幾大影視集團的高層及中層中間傳了開來,一時間,人們議論紛紛,都跟着討論起動用港台明星一事。
經過兩次的明爭暗鬥,杜君琦的一再勝出讓幾大影視集團的人都不敢忽略她的一舉一動,因為她總是能劍出偏鋒,用看似不合常理的方式贏得市場勝利,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她真的懂市場的風向,懂的如何討觀眾們的歡心。
之前她說網絡劇能火,網絡劇就火了,後來她說網絡劇能賺錢,後來果然就賺錢了,再後來她說看不上院線票房,結果網絡票房果然就超過了院線票房好幾倍,以往那麼多次的行業預言都准了,這次說不定也能准呢?
杜君琦說香港演員不僅表演風格難同框,連台詞都不過關,普通話不好就很難被市場接受,這一點他們也早有所覺,但是他們仍舊抱有幻想,覺得憑着港片幾十年的輝煌,觀眾幾十年來的喜愛,也許市場接受度並不會那麼低,還是大有可為的,多磨練幾次也許就能適應市場了?但是現在聽到杜君琦這麼不看好香港演員,他們的觀點也隨之改變,也許市場接受度真的很低呢?水土不服的嚴重度比他們預估的要高呢?
杜君琦又說台灣演員可以用,老一輩的放膽用,年輕一輩的則要顏好身材好,這一點又跟他們預估的不一樣,台灣擅長的是偶像言情劇、倫理苦情劇、小資小清新,這樣的風格真的適合內地?雖然很懷疑,但是他們還是跟着杜君琦的言論做出了一點改變,在選角時優先選擇台灣演員,尤其是老演員,以及顏好身材好的年輕小演員。
只是一段不長的港台點評,杜君琦的話卻影響了整個圈子的選角傾向,而當這種傾向在越來越多的劇組裏出現後,台灣的演員樂開了花,香港的演員卻出離了憤怒。
抱團,是異地生存的首要原則,當香港演員遭受「行業岐視」時,他們自然會向自家公司訴苦,當香港影視公司發現越來越多的香港演員遭受了這種「行業岐視」時,自然會向內地合作影視方施壓,甚至會向廣電親和派施壓。
但是廣電中並不只有親和派,還有保守派,雖說保守派這些年隨着主力軍的年齡增長,成員陸續退居二線,總體實力已經略微低於青壯的親和派,但是他們卻握有一個最強力的武器,那就是政策的更改權,保守派擁有最多的投票數,他們說合資片的主角之一必須是內地演員,那就必須是內地演員,說合資片的配角中必須有多少比例給內地演員,那就必須給內地演員多少的配角比例,說合資片不能同崗不同酬,那內地演員就必須拿和香港演員同一水平的片酬,說合資片不能不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觀,小三必須沒有好結果,那小三就必須沒有好結果,就算成功迷住了男主,小三也必須以死了結(比如《畫皮》)。
香港影視公司向廣電親和派施壓,廣電保守派也向親和派施壓,廣電親和派被兩頭夾擊,乾脆公開表示,這是市場行為,這是企業行為,行政不能替代市場,這事我們管不了,於是,本就微妙的合資片市場愈加微妙了。
合資片市場微妙了,合資電視劇市場也跟着微妙了,很多集合了兩岸三地演員的劇組暫停了籌拍環節,等待着投資方的最終決定。
圈內的風風雨雨影響不到杜君琦,因為君琦影視公司很光棍,既沒做電影也沒做電視劇,一直就是做網絡劇,頂多再拍幾部紀錄片和公益片,與傳統的影視圈子沒有什麼大的交際。
看到圈內被自己的幾句話攪得風風雨雨,杜君琦也生起了一點小不安,不過在短暫的不安過後,杜君琦又生起了新的念頭,那就是,反正自己已經成了禍頭子,那就乾脆玩大一點,拍電影吧。
拍電影首先要有許可證,杜君琦毫不客氣的就找上了廣電保守派,在《農場少爺》審批和安排公映期間,杜君琦和廣電保守派接觸過許多次,很清楚保守派對自己的保護態度,於是一生起拍電影的念頭,杜君琦就直接打電話聯繫上熟人了。
有熟人好辦事,君琦影視公司的審批流程進行的很順利,經過三個月的時間,就順利拿到了許可證,有了許可證,就可以進入定項環節了。
在等待審批的三個月里,君琦影視公司已經挑選了幾個劇本進入備案了,前期討論已經結束,列明了優缺點以及市場預測,只等着大老闆挑選定項
第294章踏足電影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