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合謀起兵。(《漢書列傳》)己亥,恆山郡太守顏杲卿敗何千年,執之,克趙、鉅鹿、廣平、清河、河間、景城、樂安、博平、博陵、上谷、文安、信都、魏、鄴十四郡(《新唐書本紀》)。皆是以山名而定郡縣名。即現在heb省會sjz市及周邊正定、元氏等地,正定即是常山郡治所。現在正定縣的一些地名和企業名中還可以經常見到「恆山」。
曲陽縣因地處古北嶽恆山彎曲的陽面而得名。
《五嶽真形圖》其中北嶽真形圖有載北嶽恆山,在定州曲陽縣,是長桑公真人得道之處,天涯、崆峒二山為副。岳神姓晨諱咢,封號「安天元聖帝」。北嶽者,主世界江河淮濟,兼四足負荷之類,管此事也。五嶽真形圖石碑在泰山和嵩山均有相同記載,據傳日本根據泰山真形圖和泰山等高線對比,得出中國古代發達的地理勘測技術,那麼若是研究北嶽真形圖恐怕要在河北而不是山西渾源了。
《孫子兵法》中載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所謂靈山出靈物,常山蛇陣中國古代著名軍陣。
北嶽「改祀」,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兵部尚書馬文升,議祀北嶽於曲陽改為渾源,理由是:一是曲陽在京都之南;二是曲陽北嶽廟距北嶽恆山140里;三是宋失雲州,始祭恆山於曲陽。這第三個理由純屬編造,時任禮部尚書的倪岳予以反駁,奏議沒有生效。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戶科陳公奏罷曲陽廟祀改祀渾源獲准,但仍祭於曲陽。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帝允刑部給事中粘本盛之請,始改祀渾源,改祀之爭歷時150餘年。
造成北嶽改祀於sx省渾源縣天峰嶺直接原因:一、河北在元代、明代初期戰亂頻繁,人口大量減少,同時建於大茂山上的原有廟宇損毀嚴重,明朝從洪洞縣向河北大移民可作旁證。而進入恆山交通阻塞,只能到曲陽祭祀,不能親臨登山之樂。同時山西在元末明初戰爭中損失相對較少,人口及歷史文化保留較多,於是朝中逐漸產生了改祀派,想把保定的恆山正位改祀於渾源的天峰嶺。直到清初順治年間滿清入關不久並不了解實際情況,朝中改祀派佔了上風,終於改祀北嶽恆山於山西渾源。二、渾源人注重名山文化的宣傳、挖掘、培養,特別是在天峰嶺腳下修了懸空寺(北魏後期公元490年始修),天峰嶺上建了不少的廟宇、神殿,這也增加了改祀於此的分量。
不過,對於「改祀」一事,明清兩代都有不少人反對。如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在對曲陽、渾源考察後,作《北嶽辨》就認為北嶽在京都之南的理由不能成立,「都邑無常,而五嶽有定」,歷代的制度是「改都不改岳」。至於「宋失雲州始祭曲陽」一說,更是錯誤,還用大量史實碑文駁斥馬文升之說。如果單從自然景觀來講,論山的雄、奇、險、秀,保定的古恆山皆在渾源的天峰嶺之上;要論人文景觀和交通便利,古恆山就遜色了。清帝之所以「改祀」,據推測可能與崇尚佛教,注重人文景觀和交通便利有較大關係。
第五洞天,東晉《道跡經》云:「五嶽及名山皆有洞室。」所列十大山洞名與十大洞天一一對應。《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為五代道士杜光庭編錄。一卷。杜在自序中稱:「太史公云:大荒之內,名山五千,其間五嶽作鎮,十山為佐。又《龜山玉經》云:十天之內,有洞天三十六,別有日月星辰靈仙宮闕,主御罪福,典錄死生有高真所居,仙王所理。又有海外五嶽,三島十洲,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二十四化,四鎮諸山。今總一卷,用傳好事之士。其有宮城處所,得道姓名,洞府主張,仙曹品秩,事條繁廣,不可備書,聊記所管郡縣及仙壇宮觀大數而已。」末署「天復辛酉八月四日癸未華頂羽人杜光庭於成都玉局編錄」。
其中第五洞天為北嶽常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惣玄洞天,在恆州常山曲陽縣,真人鄭子真治之。
第六百七十五章 北嶽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