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外的空地上,兩群人正互相對峙着。
相公廟村的將近一百號人,在空地一角竊竊私語。馬家莊的人則來了二百多個,都聚在空地斜對面,好些人都在來回張望着。
張百戶連忙小跑過去,大聲問道:「老馬,你們這搞什麼呢?」
「我還想問你呢。」馬十柱也大聲回答:「說好的回頭一起演武,你們村單獨跑這邊幹什麼?」
「那你們不也跑過來了麼?」張百戶自然不好直接解釋,只能先反問道。
「我們天天都出來練行軍的。」馬十柱不以為然:「這不是基本功麼。」
張百戶沒他能說,一時難以駁倒他,楊老百戶只好親自出面,走到坡底,說道:「我們村招待貴客呢,準備臨時補個節目助興的。十柱,你們就先繼續去練習吧,這地方我們還得用呢。」
「那我們這邊,會的人也不少啊。」張百戶不服氣地說:「只是誰想到,你給人看這個啊。」
而且,武器的效能遠不止戰時使用,平時的維護也非常重要。中原式的弩,是個很難伺候的武器,漢朝人能這麼普遍地用弩,也是因為他們的制度完善。
「而如果想省點事,我們只需要一根木棍。弓把固定木棍一段,弓弦每次都拉到木棍上的固定位置,把弦都掛在這兒的機關上,就能保證幅度次次一致了。」他說着,又掏了掏背包:「然後,我們就得到了一把弩。」
「這麼一大堆理論,還有長年累月的練習,就這麼『咔噠』一下,就行了。」
哪怕是在邊境的烽火台,也要每天進行各種記錄,稱為「日作簿」,登記每天的各種活動。士卒們還要定時點驗糧食、烽火燃料、武器,乃至醫藥,因為這些物資的儲備,都有明確的規定,上司也會定期檢查,並把結果納入功績考評。
「不是,你這是幹什麼?」張百戶驚訝地說。
「一個弓手,幾年都未必能練好。而一個弩手,幾個月就能很熟練了。」他舉了舉手裏的弓和弩:「哪怕不看力量和瞄準上的方便,只這些技術上的細節,就能看出為什麼時間差距這麼大了——最耗費時間的苦功夫,都這麼給省過去了。」
「我覺得,我們的思路可能不太一樣。」馬十柱解釋道:「古人說,伱要是對着上等的榜樣學習,估計也就能學到個中等水平,所以我們村裏的人,都是照着百戶的標準去教育的,這樣才能當個好士兵。這不是誰會誰不會的問題,而是大家本來就應該都去學啊。」
所以,對士卒的教育,對軍隊的組織,才是郭康認定最關鍵的地方。
「我們打仗,得動腦子,用知識才行。哪怕訓練的時候也是如此。要我說,只要了解的深了,都會知道這些知識的作用。」他說着,從旁邊村民的背包里,拿出一張短弓:「大家對這種弓,都很熟悉吧。我們就拿這個舉例子吧。」
漢朝聲稱能「一漢當五胡」,不是因為漢人更大更強,塊頭是雜胡的五倍,而正是因為這些軍隊組織和士兵專業能力上的優勢。相反,大宋軍隊就遠遜於此,甚至不如丟了官家之後,完全依靠自行組織的狀況。可見,這些完善的制度規則,以及更重要的落實下去的能力,才是戰鬥力的關鍵。
「《射經》說,『身體端正如同樹幹,手臂伸直如同樹枝』。站立的時候,面頰不能偏歪,脖子不能後縮,胸不能前凸,背不能後駝;開弓的時候,要盯着目標,前後手同時發力開弓,持弓手必須伸直水平,控弦手右肩膀肘關節處也要水平,以至於可以在手肘上放置水杯。這才算做到了標準動作。」他介紹道。
當然,這些就算發現了也沒用。對大宋士兵來說,哪怕射表都過於超綱了
「好了好了。」郭昭文站出來,打圓場道:「都知道老馬你能說,就別為難人家了。這樣,今天我們跟着大哥,正好來這裏,給這幾個孩子準備禮物呢。不如大家就一起,給他們幾個露一手吧。」
「不過,雖然發掘出了漢朝的先進遺物,也破解了口訣,但漢朝的士兵會根據口訣進行估算,宋朝士兵卻做不到。結果,這種失落的古代技術,還是沒能普及開。」
「我們的軍隊裏,用弓多,用弩很少,所以之前也沒怎麼注意過。」義父說着,問
第十二章 戰鬥力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