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號》,終於讓華夏的觀眾得以掀開英雄主義的帷幕,看看戰爭的真實面目,這是華夏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戰爭巨片。」——《羊城晚報》
「當子彈帶着「嗖嗖」的尾音和光線,穿過鋼盔、打爆頭顱、鮮血四濺時,說它是華夏大銀幕上逼真的戰爭場面,實在不為過!」——《京城日報》
「《集結號》告訴了所有觀眾一個道理,好人應當有好報,英雄不能流血之後再流淚!」——《廣府娛樂》
《集結號》上映的第二天,全國各地的報紙,就鋪天蓋地的為這部電影打出了好評。
華藝和馮曉剛真沒塞錢,這些好評真都是出自觀影者的真心。
這年頭,能有一部能讓大部分華夏觀眾都引發共鳴的電影,真的太少見了。
之前內地大賣的電影,大多都是主打一個場面宏大,大家衝着大場面或者明星才進的電影院。
要說這些電影真能讓觀眾有多少共鳴,那真是扯淡了。
從《英雄》到《無極》再到《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大片,票房都是好幾億,可觀眾就是看明星去了,對電影劇情都沒啥感觸可言。
哪怕是吳淵的《你的名字》,又或者李陽的《那些年》,也只是引發了部分群體的共鳴,也就是年輕人、80後、70後,讓他們有一些共鳴。
《集結號》卻不一樣,這部電影可以說只要是成年人,下到十八九歲的少年,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會為電影故事所動容。
這部電影的劇情其實很簡單,影片沒有討論戰爭有沒有意義,沒有討論犧牲有沒有價值,就是講述了一個英雄受了委屈的故事。
恰恰這樣簡單的故事,卻很容易讓觀眾代入到穀子地的視角中,去感受那個戰爭年代流血又流淚的慘痛經歷。
沒見李雪健老師都這麼大年紀了,也在看完電影後眼眶通紅嘛。
自12月20日上映當天創下1500萬的票房佳績後,《集結號》繼續從其他幾部賀歲檔影片中突出重圍,於首周末創下了7000萬元的票房奇蹟。
雖然比起《投名狀》首周末9000多萬的票房成績,還是遜色了一些。
但《集結號》的投資也只有《投名狀》的三分之一不到啊!
而且,在上映的第三天,《集結號》就登上了當天晚上的新聞聯播。
作為一部主旋律大片,主題又是講述抗戰的,就連官媒也都在力挺這部電影。
吳淵稍微關注了一下票房走勢,確定這部電影並沒有因為他的出現,而產生什麼偏差後,他就放心的又將重心放回到了拍攝上。
什麼?你問為什麼吳淵這麼關心?
雖然《集結號》大賣確實不會給吳淵帶來什麼好處,但這部電影的大賣,同時也打擊了那群北上撈錢的港島導演啊!
只要能打擊到那群北上撈金,心黑手也黑的港島導演,那就是自家人。
華夏市場就這麼大,內地資本聲勢大一些,那港台資本的聲勢就會小一些。
同樣作為內地資本的一方,吳淵當然是要格局打開,衷心祝願《集結號》大賣的。
就算這部電影最終票房超過《那些年》也沒關係,多刺激刺激內地市場,開發更多平常不進電影院看電影的觀眾進電影院,明年《地心引力》才能有更多受眾群嘛!
賀歲檔如火如荼的廝殺着,網絡上、線下報紙上,到處都在討論着今年的賀歲檔,討論着在賀歲檔殺瘋了的《集結號》。
而吳淵的《一個叫李文的男人決定去死》劇組,則在外界的一片火熱下,依舊有條不紊的進行着拍攝。
今年的京城天氣比較給力,從11月底下完初雪之後,十二月的雪越來越大,將整個京城都披上了一層銀裝素裹。
這個天氣正適合這部電影的拍攝。
為了能抓緊這個「好天氣」的拍攝,劇組幾乎每天早上七點多就開工,一直拍到傍晚太陽完全落下才收工。
作為一部溫情片,這部電影的拍攝是否能順利,主要就看演員們能不能演到位,能不能演出人物精髓。
李雪健老師又本來就是一位演技足夠精湛的
第二百七十三章 電影殺青,赴美探班拍攝MV的唱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