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山人海》可惜了。」
「現在和我當年已經不一樣了,哪怕拿了威尼斯的最佳導演,在國內也沒什麼影響力了。」
回國的飛機上,吳淵和中影集團的代表,正在暢聊着本屆威尼斯電影節的一切。
電影節舉行期間,因為他是評審團主席,所以不能聊這些,現在電影節結束了,他終於可以暢所欲言了。
吳淵那叫一個感慨啊,時機真的很重要。
當年千禧年剛開始的頭幾年,國內每年上映的電影數量並不多,一個月也才三五部電影上映,有的時候觀眾都沒得選擇,進電影院就只能看那一兩部電影。
那個時候關於電影方面的新聞也少,畢竟產量低就不會有那麼多新聞給媒體報導。
所以當時吳淵憑藉《入殮師》獲得柏林最佳導演的時候,堪稱全國轟動,各大小媒體爭相報道,電影院也爭相追逐這部電影,使得後來《入殮師》上映後票房大賣。
而現在,時代變了。
現在每年有數百部電影被製作出來,就算其中大部分都沒辦法正常上映,但大浪淘沙後留下的電影也太多了,每個月都能有十幾二十部電影扎堆上。
各大媒體們,根本不缺娛樂圈的新聞報道,電影院也不缺電影上映。
再加上現在已經完全是商業電影的時代了,文藝片早就不再是關注的中心了。
同樣是獲得歐洲三大的最佳導演獎,《人山人海》和蔡尚君導演在國內卻根本沒引發多少討論度。
哪怕新華社都親自寫了稿子報道本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消息,可效果也很一般。
歐洲三大在國內已經不再有那麼高的關注度了。
或者說,大家更多是關注歐洲三大開幕時,各路明星們的紅毯秀,對於最終的獎項花落誰家卻不怎麼在意。
范小胖的龍袍裝、李彬彬的的福字禮服等等造型,都會大量在國內買通稿,刷遍全網。
但她們是否真的有帶作品去威尼斯,有沒有入圍主競賽單元,最終有沒有獲獎,卻沒什麼人在意。
「是啊,時代不一樣了。」來參加本屆威尼斯電影節的中影代表,也有些感慨的說道:「現在就連片子都不好買賣了。」
「以前批片還能賺錢,現在批片想要賺錢也越來越難了。」
現在國內的電影產業可不像是以前大貓三倆只的情況了,每個月的院線檔期都排的滿滿的,哪怕是最淡季的月份,也比千禧年頭幾年的賀歲檔片子還多。
觀眾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國內電影出產也更多,這也倒逼中影等幾家有批片資格的內地發行商,不再很在乎批片了。
換做十年前,韓董這種副總經理、副董事長都要親自帶隊去戛納、柏林、威尼斯購片,幫內地電影聯繫海外發行商。
現在,中影只需要派遣一個公司中層代表就夠了。
版權交易的收益從以前能佔據中影收益的一半,降低到了不足10%了。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算是好事吧。
不過來歐洲買電影這事,還是要繼續做下去的,這是國家政策方面的傾斜,內地的批片不能只買好來塢的。
剛好,這位中影代表在中影集團負責的就是電影進出口方面的工作。
吳淵便順着話題問道:「李代表,聽說當年入世時簽的中美電影合作條約,要更改了?」
「老美那邊對之前談判成果有些不太滿意了?」
早在1994年8月,上頭就下發文件,明確提到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表現當代電影成就」的影片。
當然,10部只是約數,實際操作中可以靈活掌握。
但什麼是能表現「當代電影成就」的電影呢?
顯然,那主要就是美國的好來塢大片了。
一來,美國大片能夠給各方帶來豐厚的經濟利益。
二來,當年的引進片確實打開了華夏觀眾的眼界。
應該承認,華夏電影市場走向繁榮,美國大片帶來的「刺激」功不可沒。
當年的《泰坦尼克號》還有《木乃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