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奧觀海宣佈了美利堅的中東新戰略,他聲稱,美軍的作戰部隊將在18個月內完成在伊拉克的撤軍。
依據他所公佈的時間表,美軍將於2010年8月底前從伊拉克撤出作戰部隊,其餘數萬人作為留守部隊在2011年年底前撤出。
在此之後,美利堅將以外交等非軍事手段向中東地區施加影響力。
此時駐伊美軍總兵力大約為14.2萬人,其中約10萬人屬作戰部隊。
根據美聯社的相關報道,為確保伊拉克全國選舉順利完成,美軍作戰部隊主力會至少駐伊至今年年底,預計在撤軍期限最後幾個月才撤走。
這份作戰部隊18個月撤軍時間表比奧觀海競選大統領時承諾的撤軍時間表慢約3個月,但大幅快於美利堅上屆政府考慮的時間表――根據小布殊與伊拉克政府簽署的協議,截至2011年12月31日,美軍需全部撤出伊拉克。
這也意味着,在2010年9月之後,大約3.5萬名至5萬名美軍官兵作為留守部隊,在作戰部隊完全撤離後繼續駐伊,承擔訓練伊安全部隊、保護重建活動和有限反恐任務。
很明顯,從美軍開始撤離伊拉克開始,他們所需要的軍事承包商的人員數量,就會開始增多,這也意味着作為主要軍事承包商之一的保護者軍事服務公司,將獲得更多的訂單。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黑水公司在伊拉克的諸多「壯舉」,特別是這些舉動被媒體公佈之後,黑水公司不但受到了伊拉克方面的驅趕,並且在輿論上也倍受譴責。
也是因此,在黑水公司不得已開始撤出伊拉克之後,它們留下來的相當一部分空缺,就被早有準備的保護者軍事服務公司所獲得,其餘的份額,則被其他的軍事承包商所瓜分。
而在美軍撤離之後,伊拉克也毫無疑問的將出現權力真空――伊拉克目前的政府,根本就沒有能力控制局勢。
這必然會引發伊拉克各方勢力的激烈爭搶地盤,即便是為了維護英美公司的利益,保護者軍事服務公司這種軍事承包商的存在,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面臨如下挑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局勢再成焦點;軍隊需減負;重建經濟。美利堅再也承受不起把伊拉克與這些緊急問題分開看所造成的損失。」
這是奧觀海在公開的發言中所說的話,巴倫明白,這也意味着美軍並不會輕易的收縮回本土或者它們的軍事基地中――確切的說,是軍方和軍工企業們,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
接下來,美軍在阿富汗,將有更多的動作。
事實上,這將是美利堅的一次「戰略轉移」
從伊拉克撤兵,向阿富汗增兵,將「反恐」的重點,從伊拉克轉向阿富汗
眾所周知,包括歐美在內,它們大部分的軍工企業,都是屬於私人企業――當然,即便是在現在這樣的時候,美利堅仍然是人類的所謂「燈塔」,依然在全球各地,有許多的人對這樣的運營方式,大唱讚歌。
認為這令軍工的研發「極具活力」,畢竟私營企業靈活又高效。
但事實上,這有一前提,那就是軍工的訂單,需要足夠誘人才可以――美利堅建國200多年,只有十幾年沒有戰爭,這其中的背後,軍工體系的推動,也是一個主要因素。
就像是在「民意」之下,美利堅不得不抓緊撤出伊拉克,但軍方立刻又找到了下一個目標,就是阿富汗。
當然,「敵對勢力」是不能迅速消滅的,必須要穩紮穩打。
如果是美利堅的軍工企業,事實上還是非常滋潤,畢竟即便是軍方的需求有所萎靡,但至少以美利堅的地位,大部分國家的軍購,還是需要選擇他們,來上交「保護費」――事實上,任何國家的軍購,都並非只是需要考量經濟上的性價比,政治考量才是最主要的。
但即便是美利堅的那些軍工企業,對於某些不會考慮出口的「高精尖」裝備,比如B52轟炸機,F35戰鬥